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宁夏 > 儒门动态 >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研讨会举行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研讨会举行
当代儒学网   2015-03-25 05:52:30 作者:小胡辑 来源:宁波日报 文字大小:[][][]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是一部厚重而灵动的文学著作,时代性非常鲜明。”由省作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杨东标长篇传记文学《此心光明———王阳明传》作品研讨会昨天下午在联谊宾馆举行,来自省、市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纷纷发言,赞叹作品的思想性和可读性,钦佩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第二辑10部作品中的一部,《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是我市作家杨东标继2005年创作姚剧《王阳明》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以王阳明为原型的文学作品,全书共30万字,完整地展现了余姚圣贤王阳明跌宕起伏、传奇光辉的一生,该书去年在北京首发,首印3万册,并在全国各大书店上架。

 市文联党组书记邹大鸣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一项重大国家文化工程。丛书编委会遴选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位历史文化名人,约请当代文坛上实力雄厚的100多位作家为之作传。“杨东标是浙江省惟一入选的作家,他是一位勤奋的作家,退休10年写了10部戏剧作品、3部图书。《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的出版繁荣了我市的文艺创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圣人王阳明不仅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还是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明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尤其在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更是影响深远,如此“高大上”的历史人物加大了本书写作的难度,杨东标敢于接受挑战,将哲学与文学、真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无疑是一般作家很难做到的。

 “宁波是我省文学事业发达的地区,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很有影响的优秀作家、优秀作品、优秀品牌。《此心光明———王阳明传》十分厚重,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这个厚重是历史的厚重,来自宁波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地。”在省作协党组书记臧军看来,《此心光明———王阳明传》资料详实、人物鲜活、语言生动、情节引人,客观、真实、可信、接地气,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个光明磊落、脚踏实地、穷尽一生追求真谛的率真的思想家,从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来看,这是一部十分厚重的著作。“一代大师王阳明立志要做圣人,毕生提倡‘知行合一’,而目前文艺界存在着急急忙忙写作、慌慌张张发表,说的写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等不良风气,《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无疑为作家树立了德艺双馨的榜样。”

 著名作家夏真说,她在阅读《此心光明———王阳明传》后真正了解了王阳明,了解了“心学”。“作者把人物置身于历史长河中,让人物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有清晰的脉络,使作品有了厚重感。先写历史、再写人物,使读者深刻了解王阳明诞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会诞生这个学说?它与程朱理学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王阳明的学说到了后世又有了发展?”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不仅厚重,时代性、当下性也非常鲜明。”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曹启文说,“人物传记对人精神的引导、人格提升发挥着重大作用。人物传记比小说难写,历史性和文学性必须有很好的统一。本书既有历史的既定性,又有角色的代入性,作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他、触摸他,把他写活了,同时又具有学术的生动性。作品开头有度,整体把控好,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饱满,通过大量细节描写,使王阳明这个人物可亲、可敬、可爱。对读者来说,通过这部作品可以了解先贤,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好的教材。”

 与会专家和学者还一致认为,《此心光明———王阳明传》“好看、灵动”,严谨的写作态度体现了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省作协报告文学创委会副主任冯颖平称自己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整本书看完了。“因为阅读习惯的改变,现在看一部30万字的作品是要有一定定力的,好在这个30万字非常好看,非常顺地看下去了。”她在研讨会上说:“好看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能谈思想性和艺术性,这是杨老师写姚剧《王阳明》时候的想法。看不下去谈什么思想性、艺术性?杨老师年过古稀,但句子的结构感完全像年轻人。读完《此心光明》,感觉杨老师的文笔实在太优美了。”

 夏真认为,杨东标在写作时调动了自己的特长,“剧作家和散文家的结合是作者的特色,他的写作个性是强调冲突,同时散文化的语言避免了把历史人物写得枯燥,从而显得清新,阅读的快感很明显,这与作家的文化修养分不开。”

 与会专家认为,《此心光明———王阳明传》一书还体现了作家的使命和责任。“杨老师在本书的前言中两次提到了使命:‘2005年,我接受了编剧的使命’;‘我感到是一种使命在召唤。’我理解,第一次提到的使命还是一种工作,第二次提到的使命就有了极大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是广义上的使命———作家在当今时代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从这个角度说,杨老师是用这部书在实践自己的历史使命。”冯颖平说。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