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山东 > 儒门动态 > 《德州印象》大儒董仲舒引领独特的德州文化
《德州印象》大儒董仲舒引领独特的德州文化
当代儒学网   2014-05-26 00:29:10 作者:张春法 张丽红 来源:中国山东网德州频道 文字大小:[][][]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文化如光,照亮前程;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融合了历史沉淀与时代精神的德州文化,已经成为德州日新月异的力量之源。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也反映着历史。2000多年前,曾在德州读书讲学留下“三年不窥园”典故和董子读书台的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德州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赋予了德州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随着全国各地研究“董子文化”热潮掀起。河北省景县、枣强先后自称是董仲舒的故乡。关于董仲舒的籍贯,《史记》中称,“董仲舒,广川人”。中国古代有广川国、广川县。历史上的广川经历了两千年沧桑巨变,疆域名称变化频繁,根据有关的地方志记载,广川的大概范围就是现在的德州、景县一带。这一推断也已经被很多史学者所公认。德州在明代正统六年(1441年)曾挖掘出“董子读书台”的遗址和刻碑,“其石白碧如玉版,其字古劲如狼书。”董子读书台遗址的发掘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自古以来,德州人民就对董仲舒非常尊崇,隋朝时就已修建了董子读书台,书台夕照成为历史上的德州十景之一。历代钦官巡按、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歌咏诗篇。清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德州,曾留下“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的佳句。

  董仲舒虽然是儒学大师,但他的儒学思想是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已经不再完全是孔子的儒学了,而被称为“新儒学”。由于董仲舒的“新儒学”创造性地融入了许多有利于当时封建大一统王朝形成和发展的成分,不但在当时备受重视,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很多学者认为,他的思想是为那时的统治者服务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阳尊阴卑等等都是他思想的糟粕之处。而这一说法却存在很大的争议。

  由于历史的原因,董仲舒终生未能受到重用。作为当时的大儒,他早年适逢朝廷大讲道家思想,所以只好闭门读书。被汉武帝赏识之后,却仍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重用。那么历史上的董仲舒是不懂为官之道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董仲舒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名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晚年,把他最主要的思想全部汇入一部名为《春秋繁露》的书中,流传千古。

  如今,董仲舒的身影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民国以后,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也变成了一片废墟——建国后,由于德州市政建设的需要,连废墟也已经踪迹难觅。公元2007年,德州人民为了纪念董仲舒,在德州经济开发区复建董子读书台,次年落成。亭舫廊榭掩映于绿柳碧水之间,书家墨迹点缀于楼台桥阁之上。积极进取却又中和稳重的文化氛围,仿佛又把我们带回2000多年前,汉代遗韵如今在这里得到了升华,董子读书台不但在建筑风格上成功地沟通了古今中外,而且日渐活跃的文化活动也成了推动鲁西北大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