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吉林 > 儒门动态 > 历史文化浸润之旅——畅游长春市孔子文化园
历史文化浸润之旅——畅游长春市孔子文化园
当代儒学网   2013-03-06 12:42:34 作者:记者 米韵熹 来源: 吉林日报 文字大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代思想家顾宪成笔下的千古绝对,如今在长春市孔子文化园中重现。当传统人文精神成为旅游的载体时,在行走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变成了现实。

    走进长春孔子文化园,你会发现,这里融文化、教育、旅游功能为一体,现已成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典范,开展民间传统活动的理想场所,传承国学文化的重要基地,长春市旅游观光的新亮点。

    最是园中好风景

    据孔子文化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春文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以后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和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曾进行过两次修缮扩建。1987年即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按原貌在原址重建,它是目前长春市区现存的最为古老的四座建筑之一。

    截至2012年,长春孔子文化园几经修复与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孔子文化园分为中、东、西三个区域,中部为文保区,东部为教育区,西部为文化区,占地面积约4.14万平方米。文化园的建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相结合,宫廷楼阁通过均衡的空间布局与高超的建筑艺术,将古建筑群巧妙地融为一体,每一座建筑,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中部崇圣殿、东、西庑开辟了展览室,丰富了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展示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层面;西部文化广场建有孔子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殿堂。

    广场内更是一步一景,仿古牌坊、荷花池、假山、绿色甬道,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营造出一种颇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与休闲空间。置身于此,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此外,园内还增建了钟、鼓二楼。钟楼上有一口名为“长春和钟”的巨型青铜大钟,而在与之相对的鼓楼上,则藏着一面直径近10米的“木铎祥鼓”。每天早上6点,附近的居民可以听到“长春和钟”清脆的钟声,而到傍晚6点,“木铎祥鼓”又会准时而鸣。“晨钟暮鼓虽然是佛教的一种说法,但它的来源却是古人的计时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对这种传统的展现,唤起大家的思古幽情,提醒今人珍惜时间,传递一种悠长和谐的气韵。”孔子文化园相关负责人说。

    特色展览道千秋

    为丰富长春市文庙博物馆展示教育的内容,拓宽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层面,长春文庙博物馆还请有关专家分别在东、西庑和崇圣殿重新布置了“儒圣孔子——孔子圣迹图艺术精品展”、“开科取仕——中国科举文化专题展”和“圣迹儒风——中国文庙历史沿革展”等三个具有文庙特色的展览。

    在“圣迹儒风”展览上,世界各地的文庙在此“汇聚一堂”。据了解,自鲁哀公后,历代帝王大兴尊孔之风,文庙遍及全国各地。受中国影响,尊儒祭孔之风也随之东渐,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相继修建了规模不等的祭孔祠庙。目前,国内现存的“十大孔庙”,分别为南京夫子庙、南宁文庙、崇州文庙、建水文庙、苏州文庙、天津文庙、尼山文庙、长春文庙、哈尔滨文庙和台北文庙。

    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等,都以不同的形式纪念祭奠这位儒学先祖。他们用超群的智慧和技艺,创作了大量的论著、诗辞、绘画、雕塑、石刻等作品,将距今遥远的孔子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艺术资料。而在“儒圣孔子——孔子圣迹图艺术精品展”上,人们就能够欣赏到以明代中期创作的连环画为原型,通过104幅铜版画,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艺术精品《孔子圣迹图》。它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孔子编年史,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儒圣先师的伟大一生。

    我国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清末(公元1905年)结束,共经历了1300多年。可以说,它不但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开科取士——中国科举文化专题展”上,参观者就可以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到科举文化的生成与演变,科举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科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几位在文庙博物馆内参观的学生告诉记者,这次来长春文庙博物馆不但收听了历史故事,还参观了古代建筑,又学习了古代文化知识,可谓不虚此行。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