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甘肃 > 儒门动态 > 兰州雁滩“绿云书庵”国学夜校唤醒农民工读书的心
兰州雁滩“绿云书庵”国学夜校唤醒农民工读书的心
当代儒学网   2012-10-18 01:59:59 作者:唐学仁 来源:西部商报 文字大小:[][][]

新想法 让农民工靠近国学

4月20日晚8时,兰州雁滩“绿云书庵”院内的一间大房子里,20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农民工如同刚刚走进学堂的少年一样,看着电视里的讲解和领读,他们高声朗诵着《中庸》中的句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农民工里年龄最大的不过22岁,最小的才19岁。已经60多岁的刘易亲切地称他们为“孩子们”。从他们朗诵时脸上透出的神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是多么珍惜这样一次特殊的学习机会。“绿云书庵”的主人刘易告诉记者:“农民工国学夜校开了差不多两个星期,因为他们平时要打工,我只能在晚上给他们播放国学知识碟片,尽管现在前来学习的人不多,但是我真心希望这个课堂能够继续办下去。”

“绿云书庵”是兰州市首个由个人创办的民间公益图书馆,两个星期前,馆主刘易把自家的电视机和DVD搬到了书庵,并买来大量国学碟片开始给租住在附近的农民工免费播放国学知识。考虑到农民工白天要打工,刘易将播放时间放在晚上。“刚开始只有一两个人来看,但几天下来,人数已增加到了20多个。”

刘易说,刚开始播放的是《论语》,许多人对这个并不陌生,随着电视里的讲解,许多人还能自己背诵其中的一段。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刘易最初的想法有些落伍,这些年仅20岁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底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但会背诵并不意味着就理解,于是,刘易想到了一个办法,就直接买来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这种带着讲述与解读且与现代社会结合的课程让这些农民工学习兴趣大增。

20日晚上正好是《论语心得》的最后一讲,其间还播放了《中庸》,先让大家熟悉。

次日,刘易开始播放《易经》,这个课程对于这些农民来说多少有些陌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些前来学习的民工们对此很难理解。“好在我买的是带讲述与释义的碟片,经过解释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而之前,这些民工们对《易经》也接触不多,随后,刘易让他们留下来座谈,交流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许多农民工在交流过程中,讲述了自己的特殊经历,也讲述了在国学课堂上所学的经典文章带给他们的帮助。

新魅力 内在素质悄悄发生变化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国学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话题屡见不鲜,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刘易说:“现在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一代农民工大多返乡,他们逐渐从城市隐身而去,代替他们的是更加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其父辈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无论是其行为取向还是心理意识都已被城市化,他们希望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更希望被城里人所接受;同时,由于城乡之间的二元制度樊篱还没有根本拆除,城市社会对他们的排斥依然存在,因此,他们无法有效融入城市社会,而不得不漂浮于城乡社会之间。”

经过两个多星期国学教育的熏陶,来学习的这些农民工的内在素质悄悄发生着变化。刘易说:“这些孩子们不但支持这样的活动,积极参加并鼓励身边的人前来学习,而且在言谈举止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国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出门的时候,他们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待人接物也变得彬彬有礼,像过去那样衣衫不整、满身酒气的影子已看不到了。”

刘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就在几天前他们播放完碟片交流时,有人私下议论晚上去偷工地钢卡卖钱,其中一人听到后严肃地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场的人听了这番话,无不惊讶这样的效果。有些在周末下午上完免费补习课的农民工子弟,放学回家把学国学的消息告诉了妈妈,还鼓励妈妈去听课。现在一到晚上,家长和孩子一起学国学的也越来越多。刘易说,这样可以帮助家长改变教育子女的习惯,让家长和孩子在传统国学教育的熏陶中一起敞开心胸,开拓眼界,重塑人格。

新思维 国学逐渐改变处事心态

两个星期的观看和学习开始逐渐改变着这些人的想法和处事心态。

刘易说,以前他傍晚下班回家时,总能在住所周围看到许多脸上还带着稚气、无所事事的拿着手机按来按去的农民工。那时起,自己开始有了让他们学习国学的想法。在众多的学习者中,来自榆中的刘新是最为认真的一个,他甚至将书庵内一间空着的小单间租了下来,白天他和妻子上班,晚上吃完饭后就去学堂。一方面方便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照看书庵。一般看完碟片是晚上10时许,刘新全无睡意,这个时候妻子打开小电视看会节目,而他则躺在床上看看从书庵借来的图书。

“自从学习国学后我觉得人应该有所追求,如果不学习,自己一辈子就只能是个下苦打工的。”刘新的妻子刘芬是古浪人,只有初中文化,在学习之前,她几乎对国学没有任何概念。“这个词,我从来没听过,不知道究竟啥是国学?”

现在刘芬和丈夫有了新的想法,自己多学习些知识,明年把3岁的孩子接到兰州上幼儿园,晚上他们还能辅导。这样孩子将来的学习肯定不会差。

“他们中很多人因为接触了国学而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改变了教育子女的方式。”刘易说。不仅如此,现在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他还组织兰州大学的志愿者为农民工兄弟们免费补习学校课程,同时还教些简单的国学知识。作为一位每天都要和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子女打交道的民间图书馆馆长,刘易非常了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需求。国学课堂让他们重新走进教室时,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几乎在一瞬间爆发。

“我们希望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能够得到更多关注,希望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城市文化生活中去。”刘易认为,“农民工国学课堂的设立,也为社会了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创造了机会。”

前来学习的杜翠清告诉记者,她现在很喜欢说上几句国学句子,她颇感自豪地说:“我记得可熟了。”每次国学课都得坐上一个多小时,可杜翠清却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与杜翠清一样,田雷自从参加了国学课堂,现在每天下班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同事比赛学国学。

新变化 唤醒农民工群体性记忆

其实,在“绿云书庵”,年轻的农民工们几乎是在彼此影响中共同成长着,这与刘易最初的设想一致。“虽然我们这只是个民间图书馆,但社会功能和正规图书馆一样,我们用草根服务草根的方式一样会唤醒农民工的群体记忆。”

相比从前,现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但从总体上说,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刘易此前调查发现,看电视和打牌仍占据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兰州大学社会学院的调查显示,农民工进城后对知识的补给并不充分,业余生活充斥着喝酒、聊天、打麻将等。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目前的文化供给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刘易看来,待人以信的“仁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学”,一定会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和文化倾向。比如,来“绿云书庵”学习的梁学成,刚开始觉得没什么兴趣,但是来了几次后,听到于丹讲解的《论语心得》,开始有些上瘾,之前晚上只是抱着手机上网的他也拉着女友一同来学习。

“现在,每天下班后我都会认真学习,感觉自己无论在生活方面还是在知识方面都充实了很多,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农民工,是一个坚强、自信、乐观的农民工!”梁学成说。

“城市在着力解决农民工打工挣钱、享受公共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解决他们的文化贫困和思想困惑问题。城市接纳农民工,不仅要支持他们打工挣钱,还要扶文、扶志,这有利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成才,让他们与他们工作生活的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们融为一体。”

刘易,兰州民间图书馆“绿云书庵”的主人对他近来给农民工播放国学影片的行为有着如此深刻地阐述。在他的意识里,让农民工学习国学知识,是一种群体性记忆的唤醒,恰恰是把“包容”和“融入”的思想植入农民工的意识里。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