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四川 > 儒门动态 > 朱熹宗祠的百年承载
朱熹宗祠的百年承载
当代儒学网   2012-08-06 00:08:37 作者:黄里 来源:四川日报 文字大小:[][][]

朱熹宗祠 杨晓玲摄

  6月24日午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办辖区内的朱熹宗祠大院门外传来了一阵人车的嘈杂声。“又有人来参观了。”69岁的朱文安打开院门,默默地看着众人鱼贯而入。

       这是一个有2559平方米的宅院,是全国唯一以朱熹命名的最大的朱氏祠堂,已有300年的历史。6月9日,成都市2012年社科项目“客家朱子文化内涵挖掘及文化产业打造策划研究”项目开题。

  从科甲巷到龙泉驿

  站在宗祠院外透过门框往里望去,一幅红色的横幅挂在前厅的门楣上,“知常守道,传承文化”8个大字高悬。踏入宗祠大门,院墙边斜靠着几块石牌,其中一块上面刻着“龙泉驿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

  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也是孔子、孟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从未到过四川的朱熹,却在四川有一座国内最大的宗祠,这是缘何?

  史料记载,清朝初年,战乱和瘟疫使四川人丁锐减,1671年起,清政府大力鼓励各省平民入蜀开垦。在随后的百余年间,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其中就有朱氏的后裔。他们身怀朱熹儒学的传统,在各自的居所建立宗祠祭祀,形成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朱子后裔已经在四川形成广泛的影响力,遂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花700两纹银立祠于成都市中心,留下今天依然保留名称的科甲巷。有了宗庙,人气更旺,祭祀时人多车马多,宗祠常常容纳不下,朱氏后辈又在龙泉驿区十陵建立“朱熹宗祠”作为陪祠。

  当年建造朱熹宗祠,并非一日之功。朱姓族人用一只公鸡、两丈红布交换一个陈姓屋主的房舍,从最初的朱子书院开建,逐渐形成书院、文公殿和赣粤、入蜀、贤孙、庶裔、报本“五堂”,才有了现在的规模。从“五堂”的名称,就可以清晰地知道朱氏家族传承的文化脉络——来自赣粤,入驻四川,做好人干平常事,知恩图报。

  朱熹宗祠每年举行两次祭祖,世界各地的朱熹后人纷纷赶来,通常有数百人。后人们从“五堂”中穿过,就是一次家族文化的传习。

  人工湖上留下“儒学半岛”

  如今,在十陵镇千弓村周边,依然生活着6000余朱氏后裔,他们虽然大多以耕种为业,却守望着一份家族文化传统——“知常守道,传承文化”。

  眼前的朱熹宗祠已经是一座空宅。“两年前,院子里还住着90多人。”朱熹宗祠管理委员会主任朱文国说,因为当地要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朱熹宗祠里的住户就陆陆续续地搬了出去,只留下这个数百年的宅院矗立在小山丘上。

       两年前,十陵镇进入了成都198生态建设区,朱熹宗祠周边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泊——青龙湖。如今,青龙湖正在蓄水过程中。

  “青龙湖不能只是一个新兴的人工湖,本土的传统文化也应该扎根。”按照朱文国的设想,有大量朱氏后代居住的十陵镇完全可以成为“朱熹文化城”,朱熹宗祠所在地是最佳的“儒学半岛”,书院、讲习堂、会堂论坛都可以进入。

  这个建议,曾得到中国古建筑泰斗级人物罗哲文的肯定。(黄里)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