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中华儒林 > 陕西 > 儒门动态 > 柳河东:千年回望与开新——论宋代大儒张载的学术贡献与现代价值
柳河东:千年回望与开新——论宋代大儒张载的学术贡献与现代价值
当代儒学网   2020-12-31 15:47:20 作者:子清辑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陕西工作站 文字大小:[][][]

 

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柳河东作学术发言

 

一个伟大生命的诞生后,整整一千年过去了。伟大的儒学与中国学术也整整走过了千年。与张载同一时期的圣贤大儒在中国史上罕见地密集,总结评述张载的学术贡献、学术特质和现代价值,梳理儒学与中国学术,可谓千年一大回望。

 

20201212-13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学会等共同举办的“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0年中国哲学史学会年会暨第四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会、陕西省孔子学会、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等单位的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儒学年鉴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柳河东先生出席会议,提交论文《千年回望与开新——论宋代大儒张载的学术贡献与现代价值》,并作了学术发言。柳河东教授认为:张载一生做出了创立关学、传承儒学、挺立人文三大历史贡献,其学术具有根基醇正、胸襟博大、品质尚实、气象光明的四大特质,其思想具有益于提升党政干部和社会精英的境界、改进现代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弘、提升中华文化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促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六方面的现代价值。现将其论文纲要与发言要点摘录如下:

 

生于1020年的北宋大儒张载,一生勤谨治学,著书立说,讲学兴教,传道育英;同时主张为学重在经世致用,曾两被召晋,三历外仕,笃实尚行,积极实践、传播自己的学说,提出传诵不衰的著名“横渠四句”,形成一套关于对宇宙规律、生命智慧、社会价值、人生意义、儒家义理,即天道性命深刻认识的思想体系——张载学术,成为关学、理学的重要创始人,被誉为“北宋五子”之一,树起了一座思想文化丰碑,影响中国历史文化近千年。现对其学术贡献、学术特质及现代价值做一探研:

 

一、学术贡献

张载一生作出了创立关学、传承儒学、挺立人文三大历史贡献:

 

(一)创立关学:创立了理学系统中独特的关学,绵延影响近千年

关中,潼关以西、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今天的陕西中部一带,古代称关中。所谓“关学”,即关中之学。张载所创的理学系统中独特的学说,成为北宋时期与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鼎足并誉,元、明、清以来直至现代传承不息、影响广远的学派,被学术界称为“关学”。

从起初追随张载的吕氏兄弟吕大钧、吕大忠、吕大临,及李复、张舜民、游师雄、种师道、薛昌等,到元明清时代的杨天德、吕柟、冯从吾、李二曲、王心敬、贺瑞麟、刘古愚等先贤,以至现代以来的西北大学张岂之,陕西师大赵吉惠、张学智、丁为祥等先生,关中学者近千年传续不衰,学术思想遥相辉映,成为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二)传承儒学:为创立理学、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儒学作出了卓著贡献

张载作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则在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功夫论、境界论、辩证法上对儒学在宋代的创造性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贡献。

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佛教、道教兴起,对儒学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因应异质文化挑战和社会时代需要,先有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开其先,后有“北宋五子”接其续,加上后来的朱熹、陆九渊等集大成,以儒家义理为基本架构,吸收佛、道文化之优长,对儒学进行了伟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立了理学,又称道学,大体分三大流派:“理本论”流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流派以陆九渊为代表,“气本论”流派以张载为代表。陈来先生讲,“从气学到理学,再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三大流派仅管偶有斗争,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使得理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为元明清三代的正统思想,并深刻影响朝鲜、日本、越南。

 

(三)挺立人文:为挺立与光大中华人文精神作了出了不朽贡献

徐小跃先生认为,“中华人文精神是一种合乎人性与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化精神”。郭其勇先生认为,“中华人文精神其实不是别的,就是孔子‘仁学’的精神”。

由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到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更进一步提出雄浑大气、豪迈凌霄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胸怀博大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将中华人文精神旗帜鲜明、简洁生动地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后来朱熹之“天生一个人,便须著管天下事”、陆九渊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乃己内事”、王阳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提出,儒家“大仁”之人文精神的高扬极具启迪作用。

 

二、学术评析

张载学术的价值取向、重要特质及历史地位可以“正大实明”四字概括:

 

(一)正:学术根基醇正

张载之学以“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辟佛老而正人心”“贞生死以尽人道”,既吸取佛道之优长,又坚守儒家立场,坚决驳斥佛道二家中与“仁义”之道相悖的思想,如佛教虚无寂灭世界观及其导致的虚无主义、颓废人生观,道教“物而不化”观及其导致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在治经上,张载既重“六经”,又尚“四书”,阐发义理,发明圣道,王夫之赞评,“张子之学,无非《易》也,即无非《诗》之志,《书》之事,《礼》之节,《乐》之和,《春秋》之大法也,《论》、《孟》之要归也。”二程赞评,“横渠道尽高,言尽醇,自孟子之后,儒者都无他见识。”其学术可谓根基醇正,许多学者誉其为造诣极高的醇儒。

 

(二)大:学术胸襟博大

张载学术胸襟开阔,思想兼容并包,其学术思想本于《易经》《中庸》,又超越两经,四书五经之要义尽包。其学术思想以儒家为主,又包容吸收佛道,他的天道观,明显吸收了道家哲学精华;他的民胞物与思想,似将佛家大乘普渡精神注入了儒家“大仁”之圣境。

张载认为,圣贤之心如“太虚”之大而无外,“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心提升扩大到与天同大的境界,才能合天道、配天德。他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主张天下万物与我是同胞、世间万物与我为同类的“大心”与“博爱”情怀。“横渠四句”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其宏大抱负和广博无际的胸怀。

 

(三)实:学术品质尚实

面对汉唐以来学者多陷于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张载痛彻地讲到,“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他开启重视儒家义理阐发之新风,无论在教育上,还是治学上,均力主“学贵有用”“经世致用”,努力做到“笃行践履”,使其学展现出不尚空玄、朴厚无华、谨严务实的优良品质。

 

(四)明:学术气象光明

由于其学根基醇正、胸襟博大、品质尚实,故其学呈现出“皎日丽天”的光明气象。“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王夫之赞张载之学术如光茫四射的太阳华光照耀天宇,世上所有的黑暗都将被照亮。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朝廷为张载赐谥“明公”。

 

三、现代价值

因应时代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挖掘张载学术的现代价值,使其思想重新光耀于世,使儒学的真精神得到新的发展与弘扬,造福新时代,是我们对其千年诞辰的最好纪念。

 

(一)提升党政干部和社会精英的境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追求和崇高境界,有助于教育、激励广大党政干部和教育、文化工商、科技等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提升政治觉悟和生命境界。

 

(二)改进现代教育事业

张载大半生时间和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在关中兴教,人才辈出,教育成果和经验丰硕。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德育人,使学生变化气质,达到圣人境界;他主张“以正童蒙之志于始”“幼而教之,长而学之”“立其志”“正其志”“循序而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贵有用,道济天下”等。其教育思想对提升和改进“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事业大有裨益。

 

(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的践弘

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讲“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张载认为人在世上,要顺天重德,做到诚正格致,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集中地体现“横渠四句”中,即成就大德。大者立,则小者自立。张载思想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的践行与弘扬。

 

(四)提升国民的中华文化自信

“横渠四句”提出的立学、向学、治学宗旨,代表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大担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也关照到人类之整体、长远和根本利益,具有普世价值,有益于提升全体国民的中华文化自信。

 

(五)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民吾同胞”“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格局和境界有益于推动和谐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六)促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张载“物吾与也”“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益于改善现代人与自然界异常紧张的关系,促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