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玉泉区土默特学校的校园内有一座庙宇,它那古朴的建筑外观,与周围现代化的校园风格格格不入,那这座庙宇是做什么的?又是为谁而建呢?

官学教育的开端
当年呼和浩特一共有三座文庙,分别是土默特文庙,杨家巷小学附近的汉·文庙,还有绥远城的满·文庙。而土默特文庙就是位于土默特校园内的这座古建筑,上面写着“大成殿”。它之所以被叫做土默特文庙,是与历史上一位蒙古族官员有关。
丹津是呼和浩特地区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清代雍正年间担任土默特都统,造福一方,受到了地方百姓的爱戴。所以百姓要给丹津立一个祠堂,虽然丹津还活着,但是大家觉得一定要为他立一个生祠。
不过,丹津对这样的做法有些反对,他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便向朝廷奏请,愿意把自己的生祠改为土默特文庙,用来办教育,这也是呼和浩特地区官学教育的开端。
从雍正年间一直到现在,可以说土默特地区人才辈出,这也与这座土默特文庙密切相关。在丹津的推动下,土默特文庙从雍正年间到现在有了辉煌的历史。在此期间,把大量的儒家经典翻译为蒙古文,让呼和浩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全面的提升。

立于校内的碑文
这本《土默特丹津世族家史的简述》是丹津后人所编撰的,其中详细记载了土默特文庙前前后后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是旧城北门,里面还有丹津家族后人的家谱,和丹津家人的照片。
在里面《敕建文庙官学碑记》一文中详细记载了“库库和屯即归化城,唐之丰州是也。丹讳津,历任三十余年,为人敦厚,秉性忠诚。”丹讳津其实就是丹津,当地的群众要给他建一个生祠,但是丹津是反对的,他要把自己生祠,改建为土默特文庙。
“皇上洞览其诚,照所请准行。”雍正皇帝看到了丹津的诚意,于是批准了。“归化地方设文庙官学之所由来也”这也是土默特文庙的由来。这条碑文立于“雍正十三年岁在乙卯年夏天四月吉日立”,位置在大成殿的门前。
土默特文庙可以说是呼和浩特地区民族团结、文化交融,非常好的体现和典范。也可以说通过丹津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土默特文庙的教育理念,从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