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当代儒英 > 运城国际儒学论坛嘉宾乔清举: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儒学的格局(图)
运城国际儒学论坛嘉宾乔清举: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儒学的格局(图)
当代儒学网   2018-05-24 07:17:03 作者:小慧编辑 来源:运城日报记者赵卓菁 文字大小:[][][]

 

中央党校督学乔清举先生出席运城国际儒学论坛

 

    中国当代儒学网编者按:2018年5月19日—20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儒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论坛暨“文武二圣故里携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动仪式在武圣故里运城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运城市委、市人民政府、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处主办,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山西省社科院国际交流中心承办,中国儒学年鉴社、香港中华儒学会、澳门中华孔子学会、台湾中华儒学会、韩国儒教学会、马来西亚孔子研究会、山东省儒学发展促进会、山西师范大学协办。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著名学者、鸿学大家、儒林英贤及200余名山西、山东代表同仁,汇聚一堂,共议和推动儒学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建设人文高地、传承中华道统、坚定文化自信大计,盛况空前,成果丰硕。

   本次国际学术论坛嘉宾代表、中央党校督学、中华儒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乔清举教授在论坛上做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旨发言。会议期间,运城日报记者对乔清举教授做了专访,现将专访内容刊发如下,以飨网友同仁。

 

    白衬衫、黑裤子,脸上笑容和悦;银边眼镜、利落短发,说话彬彬有礼、谈吐温文尔雅,乔清举是一位亲切的老师;年轻儒雅外表之下,他是生态思想与儒家文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一名在国内国际学术界都享有知名度的学者,成就不凡,著作多多;他在内外学术界首次构建了“儒家生态哲学”体系。

 

1.“对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其实是现实提出的要求”

 

    乔清举出生于河南禹州,16岁考取大学,33岁晋升为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诸多教学、科研成果获奖。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项目等十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日、韩语种论文百余篇;主编和撰写《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河流的文化生命》《儒家生态文化》《儒家生态思想通论》等专著十余部;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国际前沿地位,2005年、2015年两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岳霖学术奖”;2017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及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他的儒家生态哲学研究、中国生态哲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具有开创性,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他的研究成果现实意义也十分巨大。2006年,他协助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河流伦理学”研究课题和一个由国内一流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他承担了其中的《河流文化生命》课题,提出“河流不仅有自然生命,也有文化生命,作为生命现象,河流也有健康和病态(污染、断流)。”团队通过黄河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研究,达成共识,认为我们对于自然的态度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要把河流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现象来对待,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这一核心命题和系统化方法论被推出后,促使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进一步带动长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河流治理模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河流治理向管理转变,人与河流和谐共存成为新的工作基调,促使了我国各大水域的健康发展。他写的《河流文化生命》后入选中学阅读教材、团队的成果列入国家公务员考试素材等,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对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实际上是现实提出来的注重生态问题,我只是把它和学术研究进行了一种结合。”乔清举如是说。


 

2.“孕育了中华历史和文明的河东土地让我震撼”

 

    生活中的乔清举爱好读书、散步和打乒乓球。6年前,他第一次来到运城,参观了蒲津渡、普救寺、鹳雀楼等景点,这块孕育了中华历史和文明的土地带给他诸多感想和震撼。乔清举说:“柳宗元思想有多个层次,在人与自然神秘沟通方面,他是同意天人感应的;在人的现实活动层面,他主张‘天人不相预’,各有其独立的规律和特点,肯定人的能动性;在个人的生存境界、存在境遇上,他主张人和自然是浑融的,这一思想是美学的、哲学的,也是文学的。”


    时隔数年,因为参加“儒学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乔清举再次来到运城。这一次,他深感运城经济社会发展之迅速,正如他所言:尧舜故都,现代新貌;文脉深厚,经济繁荣。


    “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哲学。从自然界的存在层面来讲,天、人有一套运行的规律。人和社会有人类社会的规律。只有把握好哲学的‘天人合一’,把握好‘通’,社会运转、自然运转才是和谐的健康的。”乔清举还建议恢复文庙,各地书院,让其不只是文保单位,而是成为活的文化场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乔清举说,“进行德性教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众的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载体,为确立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讨会上,乔清举还介绍了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文化的生命力和现代化模式的生命力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的有力支撑。应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定型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升华,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日新月异。


    这一观点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讨论。


3.“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传统儒学的格局”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成为很多学人的座右铭。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同样引起国人的共鸣。


    从古至今,家国天下情怀在中国人身上从未淡去,反而更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下,“家国天下情怀、世界情怀”这种宏大的气魄,彰显了儒学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乔清举说,“与此同时,现代社会要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自我追求的也是一种和谐。我们可以从儒家的角度去思考定位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自身心灵的塑造。儒家的很多修养方法,极具现代意味。”

    此外,乔清举用儒学角度谈了一些他对当前社会现状的个人看法。


    关于社会上的普遍言论——风气不好,暴戾之气充斥,人变坏了。乔清举认为其实不然,“社会的浮躁之风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进展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它不是整体,更不会长久。全世界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面临这种状况,再有个二三十年,社会整体上富裕了,大家对财富的执着占有欲释放了,心理释然了,心态会更加平静。从儒家的角度通俗来讲,其实每一个人自己做得稍微好一点,整个社会风气就会好很多。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心灵的状态和生存方式。”乔清举说,“其实现在老百姓在日常生活里还是比较遵循传统的,比如他们讲诚信、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护弟弟妹妹等,都还是儒学的传统规范。”


    针对现在国学大热之风,在乔清举看来,要辩证看待。一方面要对过去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研究,对现实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专家层面形成关于国学关于传统的新诠解,然后通过书院、国学班、读书班普及,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但要摒弃一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游谈无根的东西和行为。


    家国天下的情怀,一直是支撑历代中国人探索的一种文化力量、精神力量。“毛主席把很多传统的东西转化为革命理论,带领了中国人不断前进,支撑了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他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就来自《中庸》的‘鸢飞鱼跃’。还有一些思想,如‘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来自‘毛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自朱子等。”乔清举说。


4.“做学问有研究的趣味”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就像明代王阳明所说,乔清举在研究哲学中也多次有过这种令人难忘的感受。“比如你读到一些东西不理解,但有一天突然遇到一个场景,你会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个时刻就特别有意思,做学问时时有研究的趣味。发现新材料也是一种乐趣,如“仁,爱人以及物”“德及禽兽”“泽及草木”“川,气之导也”“德及深泉”这些新的材料,如同扑面而来的清风,让人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亲切宜人的感觉。”乔清举说。


    这样的感受对于很多求学的学子和正在学习的社会大众来说,恐怕是深有体会。乔清举建议学习哲学或者想要学习哲学思想的年轻人“注意先不要拿一个对立和批判的态度,先看看过去的学者都讲了什么,然后重新去理解,你就会发现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他们都是相通的。”


    他还为学子推荐了几本书——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台湾董金裕先生主持的国学基本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儒家生态文化》则是他自己的研究。“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开辟了重新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一个路径,能够扩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乔清举说。


    目前,乔清举正在做《儒家生态哲学史》出版和“中国生态哲学史”课题研究。他提出,儒家哲学本质上也是生态哲学。儒家生态哲学的元理论体系包括天人关系论、生态本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功夫论、生态境界论、生态范畴论等。较之通常的儒家哲学研究,儒家生态哲学研究所涉及的史料范围更为广泛,采用的方法有“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视域的移置重合”等,这些方法具有突破学界自觉或不自觉地广泛运用的主客对立原则的特点,有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认识、促进中国哲学参与世界哲学话语体系建构、确立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世界地位。


    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保护思想,乔先生通俗浅显地举了一个例子:人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是密切相关、息息相通的。每年初春,新生的幼苗破土而出的状态,其实就是仁的状态。这个“仁”,和人心是贯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自身、体悟自然,就会得到一种心灵的提升。你承担了对外部世界的这种德性的责任以后,你才是一个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大人。

 

 

    附:专访嘉宾简介

    乔清举,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博导,中华儒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