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学术天地 > 儒家文化或是治疗“功利化教育”的良药
儒家文化或是治疗“功利化教育”的良药
当代儒学网   2017-04-05 03:09:11 作者:雷泓霈 来源:大公网 文字大小:[][][]

 

    做好了中国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让儒教成为内核,让礼乐文化为今人所用,孩子们就容易成为君子式的人物,摆脱当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带来厚重的可持续发展。

    据报道,对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儒家那套似乎老掉了牙的教育理念是否依然有效?2500年前的孔子教育思想,对于解开当今中国教育的德育困境有用吗?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下,我们刚刚在山东省青州市(县级市)完成了为期10天的公益国学夏令营。国学夏令营的课程设置突出教化功能与趣味性,全部课程包括3个模块,每天两节经典课、两节礼仪课与一节才艺课。经典以《弟子规》为主,但绝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将《弟子规》中的内容生活化,设计成具体实感的生活情境。

    短短10天里发生的一切,对于孔门礼乐之教的当代意义给出了积极的答案:我们显然低估了教化的力量。他们不但乐于遵循老师的教导行礼如仪,而且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全新的生活样式。比如节俭,经过反复训导,他们做得越来越好。不管是多么小的孩子,都不许剩下饭菜,一年级的孩子也都知道将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吃掉。餐后,孩子和家长们要轮流帮助洗碗筷和擦干净桌椅板凳。从第二天开始,夏令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有的家长叫来了自己的弟弟,有的喊来了自己的朋友,他们希望更多的人分享家长课堂的氛围。

儒教富含超时代价值

    富含儒教精华的“中国式的教育”,到底有多少价值?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有一个直观而惊讶的判断,当我们把古色古香的儒教经典、礼仪文化,真正内化到现代孩子的心中,比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规范他们的言行,提升他们内在的优雅,优化他们的道德和精神,短短10天时间,他们就焕发出让人震撼的君子和淑女的风范,懂得了孝敬父母,相互谦让,而不再像过去一样,只考虑自己,情感自私等等。“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回答”,注重内化积累,注重礼乐和道德升华的儒家教育,在物质化的时代,仍有不可限量的价值。

    其实,这就是儒家文化、中华传统经典的博大精深的影响力、穿透力所在。它奠基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上,注重仁义礼智信勇,注重均衡,和谐,融合,合作,包容,注重和而不同,道不同而并行不悖,越是在竞争和过于物化的环境中,就越有特殊魅力;工业文明越是先进,越应该向古老文明,追寻悠然的生命节奏、从容的律动,填补观念现代化的中空。

    所以,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镌刻到联合国总部大厅。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阿尔文也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求智慧。”当下的教育发展,当然也需要“向古人学习”,进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开拓性发展,带来精神丰富、教育丰富,而不能扔掉了内心的敬畏和膜拜。

    依此理解中国孩子的强烈共鸣,也就是很自然了,因为他们耳濡目染的就是中国文化,喝的就是长江黄河水,他们的内心已经和传统文化建立了无形的连接,对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理念,也有着无形的认同。只要我们及时、恰当的把传统文化精华、教育精华,教给他们,再加上西方观念的平等、互动等思想,他们就能得到更为和谐的精神成长、道德的进步。

    做好了中国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让儒教成为内核,让礼乐文化为今人所用,孩子们就容易成为君子式的人物,摆脱当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带来厚重的可持续发展。这不正是世界教育追求的最和谐的目标吗?

    当下, “十字架人才”理念目前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十字架的“横”代表西方教育的知识面宽、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敢于尝试和实践能力,顽皮和无所顾忌的个性;“竖”是指东方孩子的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统一规范、集体主义等。东方孩子的这种文化个性,与传统文化氛围,也不无关系。所以,让儒教和中国式教育,与时俱进,积极作为,本就是教育文化多元化的必然,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应有的姿态和底线。

    想到了一则新闻: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将在今年走出国门在英国出版,原因是英国教育部门希望借鉴上海的教学经验,以提升本国学生的数学水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也就是要吸纳中国式教育的精髓。别人都在挖掘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岂能“厚今薄古”?

充分张扬儒教文化的自信力

    遗憾的是,这些年,我们在“占有”、“放眼”的过程中,吸纳了较多的国际化元素,平等、共享、互动、探索等教育理念和模式,也已经成为教育常态,传统教育精髓却受到了忽略,比如把儒教提升到学校教育层面,并进行规范化的标准化和管理的学校,几乎没有。最多也就是读读《三字经》《弟子规》,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光说不去做;光去诵读而没有内化到孩具体行动中去,儒教的“净化人心,美化整合,提升境界”的深层次的“熏陶”和“感染”等价值功效,没能发挥出来。值得深思。

    还有一种学习儒教,也就是一味的复古。比如动不动就搞一些“洗脚秀”、“跪拜秀”,让孩子跪拜父母跪拜校长和老师。等等。在注重现代化人格的当下,这种人格矮化,受到了强烈批评。儒教现代化做得不够好,不够细,未能和现代化教育理念有效接轨,受到抵制也是必然的。不是儒教不好,而是教育的理解和执行,出现了偏差。这也是应该注意的。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说,“脱离了传统,不管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因此,当下的教育,虽然需要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立足传统、面向未来、涵养吸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儒家经典“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充分张扬传统文化自信力、自豪感,让儒教文化释放出时代光彩,成为世界教育文化的重要构成。

    比如我们在强化分数和功利性竞争的同时,不妨将儒教精华,进行大胆的尝试,多注重修身课程,多注重通过彬彬有礼、涵养有度的方式,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具备现代化的外表,也具备优雅的君子之心。比如南开中学建校伊始就开设了修身课,张伯苓校长亲自登台主讲,“南开中学的教学楼上有一面大穿衣镜,镜子横匾上镌刻着40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让学生一进教学楼,就有整洁的仪容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张伯苓教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更有品质和骨气,以及坦荡人格。所以,他的学生中才能出现像周恩来、张学良、梅贻琦这样的佼佼者。值得当下的教育者学习。

    当然,不是不让我们学习西方,而是我们的“学习”和“借鉴”,是为了完善和补充中国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不是去除民族价值,甚至一提到传统儒家文化,就认为“落伍”等等。没有了民族性、本土性的厚重基础的依托,这种所谓的“借鉴”,恐怕也会行知不远,因为切断了历史文化背景、传统道德背景。这种民族根本,才是教育现代化的不可或缺。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