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秋风:复兴儒学,我们该给世界端上什么“大菜”
秋风:复兴儒学,我们该给世界端上什么“大菜”
当代儒学网   2016-11-03 09:58:33 作者:秋风 来源:红网 文字大小:[][][]

[背景]

  10月16日,在庆祝大同思想网成立四周年的会上,各路大师、大儒集聚北京共享堂,探讨以“文化复兴·文明共享·世界大同”为主题的话题。本文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弘道书院院长秋风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稿整理而成,内容有所删减。秋风先生认为,儒学复兴大势已成,立志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每个人,应沉下心来,踏实研究经典大义。

(图为秋风先生。)

  说到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儒学的复兴,应该说,大势已经形成了。现在重要的是,立志于儒学复兴、立志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每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你能给社会、给学界、给国人以及给世界端上什么“大菜”?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学者还是商人,都应当自省并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因为,复兴儒学,复兴中国文化,仅靠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仔细研读经典,并用经典大义解决当下的问题;我们要推明圣人之大义,以回应困扰中国、困扰世界的大问题。否则,就谈不上什么文化复兴。

  卢德之先生(编者注:湖南桃江人,伦理学博士,现任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曾提出“共享”的观念,应该说这很有意义。其实,“共享”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基本精神。《礼运·大同篇》曾提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共享。还有,《论语》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共享。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圣人之大义被遮蔽,明珠埋在土中,灰尘积得越来越厚,以至于我们怀疑中国文化没有这个内容。很多人在基督教教义中看到“博爱、奉献”,就赞叹不已,还反过来批判中国文化。其实,批判者本身就是笑话。

(图为共享唐。)

  要想解决批判者的困惑,需要我们做一些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亮点的工作。比如,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大同”的含义。“大同”是什么意思,“大同”所讲的那100多个字,究竟有哪些内涵?这些大义在中国历史上是如何呈现的?更进一步说,我们也不能只讲大义,还要讲圣人之大义最终如何经过创制立法而变成了中国的现实?

  还有,中国古代奉行“抑商”政策,这个流传已广的常识,其实未必正确。比如,《礼运·大同篇》里讲到商业问题,“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此处涉及经济活动和财富分配问题,要分配,首先得有财富啊,没有财富怎么分配?但在这里,圣人把分配之义、公平之义蕴含在生产过程中。

  所以,中国人不像卡耐基(编者注: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那帮人说的,“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这并不是中国人的想法。中国商人受圣人之教,其人生态度是,从挣钱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帮助他人,从亲人,到乡里,再到本县,然后到天下。只要自己挣2块钱,就拿出1块钱来和人“分享”。现在,全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古代的美丽乡村建设差不多都是商人出资建设的,古代社会的许多公共服务,差不多都是商人提供的。比如清朝实业家张謇,在他办工厂、办实业的过程,就是他兴建南通城的过程。两者完全同步。他没有说,等我先挣钱,挣到70岁,再开始建南通。因为,这不是中国人的观念。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认为,人和人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因此,我们天然地追求“共享”,首先父母“共享”,要光宗耀祖;然后和兄弟“共享”,接着是宗亲、乡人,最后和天下,共存、共享。所以,“共享”精神确实是内生于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有其深刻的底蕴,需要我们深入体会,需要认真解读经典,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历史。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逐渐认识自己,认识历史和文明,才能知道今天我们怎样做,不仅可以做成,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