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颜炳罡、王钧林等:儒学复兴的忧思与方向
颜炳罡、王钧林等:儒学复兴的忧思与方向
当代儒学网   2016-08-12 01:43:20 作者:本报记者黄体军 来源:齐鲁晚报所 文字大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由儒、道、释三家互补而成。其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清末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反封建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红日西落,而以民主与科学为两杆大旗的现代化思潮日益深入人心。儒学衰落势成必然。

  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传统文化愈来愈受重视,各种被描述为“国学热”、“儒学复兴”的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国学院、读经班、文化讲坛、汉服运动、祭孔……凡此种种,莫不给人一种儒风大盛、儒学强势回归的印象。但事实上儒学真的热起来了吗?这里面有没有值得反思的乱象?为此,本报记者访问了两位儒学研究专家颜炳罡和王钧林。

  儒学不只是一种哲学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访问人: 本报记者 黄体军

  受访嘉宾:颜炳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儒学热背后存在的乱象令人忧虑

  记者:目前,各地纷纷举办各类国学院、国学班、国学讲座、国学论坛,甚至办进了中小学校园,您如何看待当前的这股儒学热或国学热?

  颜炳罡:应当说百余年来,儒学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期,显示了儒学正强势归来。不过,我认为,这离儒学复兴的目标还差得远,与儒学的历史地位还差得远,人们感受到的“儒学热”并不是真热,而是有很多虚火,当儒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人们已经感受不到儒学温度的时候,儒学才是真热。

  目前出现的几个乱象是:一、儒学面临着纯工具化的危机,个别机构、个别人只是想利用儒学,并不想为儒学做什么,儒学成为某些机构、某些人获利的工具,而不是生活方式、生命成长方式和价值取向。二、有些只能知儒学,不能行儒学,知行脱节;三、不少民间人士有行儒学的热情,但对儒家学问却知之甚少。

  记者:现在有一批学者正在从事乡村儒学、社区儒学等实践,人们关心的是,这种实践如何成为可持续性的工作,而不是一阵风,您作为一名乡村儒学实践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颜炳罡:乡村儒学在山东兴起,开创了良好局面。它的发展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常态化、体系化、在地化问题。如何使乡村儒学常态化一直是我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求乡村儒学的讲学要有自主性和落地生根意识。儒学存续与发展不是几个学者的事情,而是全民族的共业。道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事情,而是整个民族的事情,人人都是中华大道、中华正道的传承者、弘扬者,人人也能够成为道的传承者、身体力行者,这叫以身担道。怎样才能做到让人人以身担道?我们应该探讨出一个乃至多个模式。由是我提出三化:即“组织化、体系化、在地化”。乡村儒学、社区儒学,要追求这“三化”。

  儒学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实践,是一种生活。从小事做起,日行一善,大人小孩都可以躬行。

  现存儒学乡村最缺乏的是讲师,是能讲、愿讲的老师。2015年,我们先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后在聊城海源书院举办了两期乡村儒学讲师培训班。两期有21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效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好得不得了。

  设立儒学一级学科的可行性

  记者:近期您与一批学者发出设置儒学为一级学科的倡议,引起广泛关注。请问,为什么要设立儒学一级学科?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可行吗?

  颜炳罡:中华文明说到底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明样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的DNA,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每一分子所恪守的行为准则。儒学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设立儒学一级学科是“传”“守”“进”“新”的客观保证。

  学科设置自主权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而儒学设立一级学科应是中国人在当代教育领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见证。

  儒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系统,设儒学为一级学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后汉书·文苑传》“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孔子所陈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韩愈、李翱认为四科是一个由低向高、由浅入深、逻辑严谨的学科系统。孔门四科类就像儒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曾国藩将孔子“四科”视为学之术,即“义理之学”、“辞章之学”、“经济之学”、“政事之学”,这是前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概括、总结出来儒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儒学学科体系的特点,结合现代学科设置的有关经验,我们认为,儒学作为一级学科,下面可以设若干个二级学科,如经学、义理学、政事学、明伦学、六艺学等等。

  有的学者指出,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且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仿此,我们也可以说,它不仅是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一套思想体系,更是一套生活方式、一种文明样态。可以说,在现代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里没有一个一级学科能与儒学相对应或涵盖儒学,因而设立儒学为一级学科势在必行。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更需要创新

  访问人: 本报记者 黄体军

  受访嘉宾:王钧林,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主编

  理论研究工作者要走在前面

  记者:您认为目前在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有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王钧林: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眼下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如和谐、公正、法治、爱国、诚信、友善等等,被直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观上成功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与转化。

  但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就传承与创新这两者比较而言,是传承有余而创新不足。

  重温国学经典,阐明中华义理,回归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述历代先贤先哲创业、仁人志士居仁由义的故事,所有这些无非是激活中华文化的优质资源,是返本式的开发利用,是守成式的承先启后。但这基本上属于传承的范畴。传承与创新相联系,传承的主要目的在于创新。

  创新不足,这就是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前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把中华文化成功地发展为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并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这才是中华文化的复兴!

  记者: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性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理论研究来承担的工作。您认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王钧林:这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华文化义理系统的梳理、挖掘、阐明、认知工作做得不够。文化的基础在于学术,学术的核心在于义理。学术只有把义理研究得透彻而明白,才有其价值;有价值的学术才会受到重视和支持。事有事理,物有物理,天有天道,人有人道。由历代思想家发现和阐明的事、物之理和天、人之道,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义理系统。学者们当然知道这个中华义理系统及其重要性,也一直在着手研究,然而,迄今为止进展缓慢,少有突破。原因何在?首先是浮躁的学风。不肯坐冷板凳,不肯沉潜下来,以十年磨一剑的功夫钻研、解决一个问题。

  推动儒学融入社会关键在于知行合一

  记者:目前有不少学者正在积极推动儒学重新走向社会,融入生活。但总体来说,效果并不显著,请问为什么?

  王钧林:儒家强调“道不远人”,孔孟仁义之道如果远离百姓,远离生活,那就会沉沦、晦暗,丧失其应有的实践性的光彩。近年来,的确有不少学者试图改造儒学,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政治儒学、制度儒学、生活儒学、乡村儒学、社会儒学以及儒教等思想主张和设计方案,虽然路径不一,方法有别,却有着完全相同的用意:激活儒学的经世功能,使儒学不再成为一种历史遗产,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可用可行的思想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各种努力都是值得称道的。

  至于总体效果不佳,大概主要原因在于,坐而论道者多,起而行之者少。如果能够知行合一,主张什么,便实践什么,即使不会立竿见影,也会慢慢产生显著的效果。尼山圣源书院有一个背着干粮为孔子打工的儒学团队,他们推动的乡村儒学每到一村,便改变一村的民风民俗,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如果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坐而言之,起而行之,何愁儒学不接地气,不贴近生活?

  记者:关于把儒学设为一级学科是否可行的问题,请您谈谈自己的观点。

  王钧林:把儒学的研究和教学纳入现行教育体系,在高等学校设立儒学为一级学科,吸引优秀人才以儒学的研究和教学为专业,付出数十年“术业有专攻”的努力,必有收获;源源不断地培养儒学人才,输出儒学人才,使儒学发展事业后继有人。这就为儒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撑和保障。今年6月几位学者聚集成都,举行了中国儒学学科建设暨儒学教材编纂座谈会,颜炳罡教授和我都参加了,我们在这次座谈会上发出了把儒学设为一级学科的倡议,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希望我们的倡议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尽快实现。

  (文中专家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倡议儒学设为一级学科, 你怎么看?

  中国高校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培养儒学专才的倡议,为何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呢?如果儒学真成为中国高校的一级学科,与文史哲等比肩而立,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是一系列的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和高等教育相关改革,并将延伸到基础教育、就业、社科研究等方面。从目前的网上声音来看,立场大体为:反对,支持,质疑担忧,不置可否。下面我们就看看不同的观点:

  刘泽华等先生讨论国学列为一级学科时曾言:“我们对把国学列为一级独立学科持有异议,并不等于反对开展国学研究。学术之发展,植根于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谁也无法去强行规定人们去研究什么,或不研究什么。国学研究更是如此。在大学和一些研究机构组建国学研究平台或试验班,组建国学学术团体和召开学术会议等,对深化国学研究,颇有裨益,值得提倡。无论是研究机构或大学应该都有这样的学术配置权,这是内部事务,‘户口自主’。”此论甚是!由国家行政部门主持的“大一统”学科体制规划是否必要及在何种意义上必要,是值得重审的问题。有关国学/儒学一级学科争议的一大好处,就是将重审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逼到人们眼前。——段尘悦

  近代以来,传统儒学的荦荦大端——经学已在西方分科治学理念之下,被分割成文史哲三门学科,原本合一的文学、史学、哲学价值,也被打散,分别研究,专才迭出。若再将已成定型的学问,合一为“儒学”,相信并没有多少人做好了深通文史哲的准备。毕竟今人穷尽一生,精通一门学问实属不易。贸然设立儒学学科,培养所谓的儒学专才(儒学不可能有“专才”,只能是“通才”),到时一定会出现服众者寡,水货者多的局面。

  ——冯翊

  在传统社会里,儒学是“学科”吗?很多文化保守主义者恰恰认为学科的提法是西方影响中国的后果。今日我们不得不提学科,但在古代,儒学如何说是学科呢?“学科”一词的引入,就表明他们无可奈何地受到了西方现代学科分类体制的格式化。——康桥生

  原本属于哲学学科的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当如何处理呢?中国哲学与儒学之间存在着互相交叉的关系,即中国哲学中有属于儒学的内容,儒学中有属于中国哲学的内容,如果在现有学科体系中增设儒学一级学科,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儒学与哲学两个一级学科之间因内容上互相交叉所必然导致的内容互相重复的现象,反之,要避免这种重复现象,则要么将儒学中的中国哲学内容排除在儒学之外,要么将中国哲学中的儒学内容排除在中国哲学之外,但是,如果把中国哲学排除在儒学之外,儒学如何还配称为儒学呢?

  ——周可真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