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学术天地 > 赵东方:儒家的现代精神——“后国学热时代”儒家的反思(上篇)
赵东方:儒家的现代精神——“后国学热时代”儒家的反思(上篇)
当代儒学网   2016-04-15 13:08:29 作者:赵东方专稿;小慧编辑辑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北京工作站 文字大小:[][][]

 

    新世纪初,“国学热”形成。“国学热”是学习、弘扬民族文化和圣贤思想的全民盛会,是表达、凝聚民族精神和国人感情的交流盛会,是鼓舞、激励国人信心和能力的誓师盛会。

    “国学热”是一个转折点。“中华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妄论曾经困扰着许多国人——要现代化,就不得不抛弃民族传统文化,这对于任何一位民族情感深厚的中国人而言,都是一种煎熬。但“国学热”拉开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国的序幕,“国学热”用实践向我们证明:作为一个优秀、智慧的民族,我们的思想史、文明史不仅不能否认,还要更“壮观”的继承下去;每个中国人不用把自己高尚的民族情感进行煎熬,不用自残、自虐般的去除“祖先的思想基因”,去变异成一个新的民族,作为中国人是自豪、骄傲的。

    “国学热”也为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定了一个“基调”。在“国学热”中,有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赞扬,但反对和批评不在少数,他们担心传统文化的强大会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阻碍中国融入世界。所以传统文化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就必须消除国人的这种担心,使“寄希望于外族文化”的国人也能够“从传统文化身上看到中国融入世界的希望”,但又不失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面貌。“向一切先进的文化学习”就是未来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基调”,不学习,就没有发展前途。

    现在,“国学热”时代已经结束,我们进入了“后国学热时代”。“后国学热时代”才是一个真正带来挑战和考验的时代——国人在经历了“国学热”时代对民族文化的赞赏和陶醉之后,态度会变得更加理性,国人会思考:民族文化到底能为国人做些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能否担当起国人的希望和托付?毫无疑问,在“后国学热时代”,民族文化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民族文化应该反思——自己如何才能让国人更满意。

    抛开包罗万象的民族文化,单独谈论儒家思想。 “国学热”既把儒家思想从不幸和跌倒中搀扶起来,也把儒家思想推向了社会思潮的风口浪尖,儒家的表现几乎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前途,儒家更应该反思。

    在“后国学热时代”,儒家不要再孤芳自赏、老生常谈了,不要再做圣贤和经典的“复读机”了。“国学热”时期,国人可能因为好奇和兴趣而愿意听你讲读经典、解释古义,但十几年过去了,你还原地踏步、没有进步,那你就太不理解国人了——那些被社会问题困扰的国人没有兴趣一直听你“曲高和寡”的表演,他们把你扶起来不是因为他们雅兴高涨,不是因为你古韵悠长,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精神最有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你不能为他们解决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后国学热时代”就是你儒家、儒家思想再次跌倒的时代。

    “后国学热时代”是一个理性、公正的时代。也许以前,儒家还有理由抱怨国人对自己有偏见,但经过“国学热”的洗礼之后,国人的态度已经相当端正,儒家生存的思想环境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现在,儒家应该明白:“国学热”不是让儒家思想享受供奉的,而是要让儒家、儒家思想“临危受命”的,困扰国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儒家必须克服的挑战。

    国人的期望,就是儒家的方向。

    退一步来讲,即使你无力为他们解决任何问题,你也必须有一种值得国人欣慰、尊敬、感激的精神力量。

 

一、儒家与现代精神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应该站在世界潮流的对立面上,这是最基本的立场。民族文化各有其特点,但这并不影响其融入世界潮流,面对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最理智的做法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借鉴、吸收,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又不丧失民族文化的面貌和特点。如果一定要为民族文化筑起堤坝,或者以民族文化本身为堤坝,去抵御世界潮流,那么这个民族文化最终就会荡然无存,成为一场悲剧。

    从这一点来说,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不是以刻板、僵化的形象突出自己的特征,而应该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现代文化重新解释自己、展现自己。

    作为古老、强大、优秀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儒家应该有这种自信:我们是永远的征服者,面对世界潮流,在一切先进文化面前,我们不仅不会被征服,我们仍然会像2000多年中经历的那样,扮演征服者的角色,我们能够把先进文化、现代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首先在于对“普世价值”的“征服”。“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是现代社会中影响最广、呼声最高的“普世价值”,但它同样可以被用来解释儒家思想。或者应该这样说:儒家思想到了今天,其原来的“概念”完全应该加入现代精神,比如儒家所提倡的“仁政”,应该加入“民主、法治、人权”;提倡的“礼”,应该加入“自由、平等”;提倡的“智”,本身就意味着要学习,要明智,要代表先进,要顺乎潮流。最终把“普世价值”变成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完成对其的“征服”。

    儒家要优先处理同中产阶级的关系。未来中国将成为中产阶级社会,中产阶级社会是指中产阶级占大多数,上层和下层各占少数的结构类型的社会。提倡“中庸”的儒家与中产阶级最有情结和缘分,儒家思想最容易被中产阶级接受和运用,但现在的中产阶级还没有实现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所以其在心理上、在精神上、在文化上还远远没有成熟,在社会上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和太高的社会地位。中国的中产阶级要想取代上层而在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与儒家思想结合。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中产阶级社会,儒家应该更加自信:儒家思想注定将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文化”,没有儒家思想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就不会有成熟的中产阶级。

    儒家要展示变革的形象和精神。社会的变革就如同是人体的新陈代谢,不变革社会就不进步。变革期望极高的国人与古老、中庸的儒家形象是一个巨大的反差,所以许多国人并不看好儒家。其实,儒家本身不仅不缺乏变革精神,反而充满了变革精神,儒家发起的“戊戌变法”开创了近代中国变革的先河,今天的儒家应该重拾当年儒家的变革精神,以变革的形象展示国人,做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力量。

    征服普世价值、变身中产阶级文化、展示变革精神,儒家能够把这三个挑战处理好,就可以说儒家已经具备了现代精神。

 

二、儒家与普世价值

        

    (一)社会理论革新与普世价值

 儒家思想的特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革新。

 同样是文化,宗教是最稳定、最牢固的,它没有“顽固不化、固步自封”的后顾之忧。因为宗教要求人们修身养德、弃恶向善,这是人类社会永远的“正能量”,宗教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永远先进、永不过时;而且宗教本身就是富有想象、“超现实”的,它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现实社会,所以它也不受现实社会的约束和限制,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宗教都可以从容面对,独善其身。

 像宗教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亘古不变、不可动摇的部分,就是对人性的要求,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些道德要求永不过时,小可以成为人生座右铭,大可以成为治国理念,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使同其他所有文化相比较,儒家思想对人性的要求也可以说是近乎完美、无可挑剔的。

 除了对人性的要求,儒家思想还有对现实社会的要求。不仅追求人性的完美,还追求社会的完美,所以儒家思想有自己的社会理论体系,这是儒家思想与宗教的最大区别。社会理论使儒家思想在所有的人类文化中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没有一种文化能够像儒家思想这样既强烈的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又能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强大的影响力长达2000多年。社会理论是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和魅力所在,它为儒家思想贴上了“现实”与“科学”的标签。

 但社会理论的存在,就意味着儒家不可能像宗教那样轻装前进,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社会观念和要求更是“前浪后浪、代代更强”,所以儒家必须认真负责、殚精竭力的去思考社会,特别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更是把儒家置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地步,稍有松懈,儒家的社会理论就会被人们抛在“千里之外”。只有更新自己的社会理论,才能保证儒家一直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事实上,正是落后的社会理论使儒家、儒家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比如对于“仁政”、“礼制”的社会理念,如果儒家对其的解释仍然停留在2000多年前,那么其不仅毫无先进性,而且是站到了人类文明的对立面上。儒家应该用现代精神来解释自己的“仁政”、“礼制”社会理念,用现代精神来进行社会理论革新,是今天儒家人必须解决的任务。

 对于希望完成社会理论革新任务的儒家人而言,普世价值是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最佳机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幸的社会各有各的不幸,但幸运、美好的社会都一样,都在广泛而深刻的实践着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是实现美好社会的保障,是生活在不幸社会中人们全力以赴追求的目标。普世价值对人类有着普遍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生活在“不幸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更是渴求。普世价值对社会有着无法抗拒的征服力,特别是能够在“不幸社会”中掀起清理腐朽的风暴。对于普世价值所包含的概念,比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它适用于所有人、所有社会,同样也可以被用来解释儒家的“仁政”、“礼制”理念。

 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将实现儒家形象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一直以来,古老、保守、过于矜持、缺乏激情都是儒家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处于发展迅速、动感十足的现代社会中,这些都是致命的缺点。普世价值将为儒家注入最充足、最具活力的现代精神,瞬间颠覆儒家以往的形象,使儒家以年轻开放、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形象展示国人。

 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和追求,体现儒家对国人的关怀和负责,也体现儒家的大度和包容。其实,普世价值与儒家的传统社会理论是有冲突的,认同普世价值,就意味着承认了圣贤和儒家在过去的短见和缺陷,这对儒家自身是一种损害,这也是许多年长儒家人的心理包袱,所以他们排斥普世价值。但普世价值对国人是绝对有利的,儒家既可以为了维护自己的“伟光正”形象而将普世价值拒之门外,也可以为了国人利益而进行自我批评、自我牺牲。选择前者,就证明了儒家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如果要对国人利益负责,也为了儒家长远的发展,就应该毅然、决然的选择普世价值。

 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和追求,体现儒家的智慧和前途。儒家思想只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儒家应该有对于自身缺陷和不足的自知之明,也应该有对于其它文化优秀和先进的知人之智,特别是应该有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今天认同普世价值,就是儒家的“明、智”之选,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之选。走出自身、走出中国文化的小圈子,放眼和学习人类文明,才是智慧的儒家,也才是最有前途的儒家。

    (二)仁政、德治、礼制的现代精神就是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

    在历史中,儒家是以“仁政”、“德治”、“礼制”为手段和措施来改造社会的,可以想象,在那段历史中,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对“仁政”、“德治”、“礼制”的呼声丝毫不亚于今天对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声。

 首先应该强调的是:“仁政”、“德治”、“礼制”只是儒家的手段和措施,决不是儒家的目的和追求;也只能代表儒家在当时社会的思维和立场,决不能代表儒家永远的立场。如果在现代社会中,儒家还持同样的立场,那么儒家就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也不可能有生存的机会,因为你违反了“游戏规则”,你悖逆了时代潮流。

 封建社会的“仁政”、“德治”、“礼制”可以转变成为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这两者不仅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是相通的。

 民主是最大的“仁政”,唯有民主制度,才能保证真实的“仁政”和永远的“仁政”。

 传统的“仁政”措施包括不侵占农民私产和土地、轻赋薄税、刑罚宽容。这种“仁政”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统治方法,主动权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发言权。所以你可以经常看到如此荒唐的历史情景:哪怕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昏庸的统治者仍然以“仁政”自居,感觉良好。所谓的“仁政”——只是统治者手中的“猴皮筋”,可松可紧,甚至变成“暴政”。

    “民主”对于“仁政”而言,是一次转折和飞跃。民主制度赋予了每个人全面的政治权利,我们每个人既是“仁政”的享受者,又是“仁政”的实施者,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转折。在民主社会中,传统的“仁政”标准就太幼稚、太肤浅了,“仁政”不再是一套固定的标准和格式,而是应该在公民的感受和要求下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民主社会中,既没有敢以“明君圣主”、“太平盛世”自封的统治者,也没有只会歌功颂德、千恩万谢的被统治者,而最不缺乏的,就是针对现实时弊的不满和批判之声。“仁政”,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最好、最完美。

    德治=人权+法治,或者这样说:充分尊重人权的法治,就是德治。其实,即使在现在看来,儒家的德治思想也是最有预见和远见的。

    儒家主张治国应该“德主刑辅”——以道德教化为主,以法律刑罚为辅;提倡通过感化教育,使人心向善,从而自觉的遵守社会秩序,反对严刑峻法,惩罚恐吓,使人人自危,从而被迫服从社会秩序。这就是“德治”。从本质上来说,儒家的“德治”与现在社会人人向往的“法治”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但“德治”显然比“法治”更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因为“德治”包含了宝贵的“人权”意识。

    德治包含了人权和法治。德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倡道德教化,爱护人民,反对严刑峻法,伤害人民,这就是人权意识,就是尊重人权;二是:维护社会秩序,在充分尊重人权的前提下,如果仍然有人破坏秩序,那就必须执行法律,以保证秩序,这又相当于法治。如果更深刻的分析“德治”,应该这样阐述——人权第一、法治(秩序)第二,法治(秩序)决不能以牺牲人权(严刑峻法)为代价,实行法治(秩序)本质上也是为了维护人权。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人权与法治,就是追求“德治”。

    应该说,在儒家思想中,争议最大就是礼制了,甚至有“吃人的礼教”一说。“礼制”是最能证明儒家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立场的时候了。

 现代社会对“礼制”是最具颠覆性的,它彻底改变了儒家“君君臣臣、等级尊卑”的冷血形象,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平等的可爱形象。现代社会的“礼制”,就是自由、平等。

    从表面上看,等级尊卑与自由平等是水火难容的,但把它们放到各自的社会环境中时,就能发现,它们所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等级尊卑的确不好,但它在封建社会中确实发挥了“维护秩序”的作用,自由平等的确好,但封建社会没有适合它的气候。但到了现代社会,已经完全是自由、平等的“天下”了,自由平等不仅是所有人的美好理想,而且只有自由平等才能担负起“维护秩序”的重任。从“维护秩序”的目的来看,等级尊卑与自由平等是一致的,儒家人大不必纠结和矛盾,而应该从善如流、顺其自然。

自由平等是天下大势、势不可挡,即使是圣人再世,也会选择自由平等作为当今社会的“礼制”。

(三)只有民主社会,才能实现儒家思想的最强、最好

    封建专制社会不仅不是儒家思想正常发展的黄金时代,反而是扭曲儒家思想最严重的黑暗时代,正是这个时代把儒家思想扭曲成了“吃人的礼教”。但今天仍然有一些儒家人怀念、留恋那个时代,甚至梦想回到那个时代,原因很简单——怀念、留恋那个时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里,儒家是既得利益者;梦想回到那个时代,是想让自己也成为既得利益者。

    只顾及个人利益的儒家人才会怀念专制社会,若是为国人利益着想,为儒家思想发展着想,就应该为实现民主社会而努力。

    只有在民主社会中,才能实现儒家思想、儒学文化的最强大。在民主的社会中,各种思想文化的发展机会是均等的,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特殊背景去打击、压制另一方,在这个时候,儒家思想的发展优势就得到了显现——其民族性使其占据了情感优势,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成为儒家思想的资源优势。就如同是一场奥运比赛,作为选手的儒家思想既是“东道主队”,又是“卫冕冠军队”,胜出是必然的。

    只有在民主社会中,才能实现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使其保持最佳状态。民主社会为所有的思想文化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会,保证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在多元化格局下,即使儒家思想最强大,仍然会受到其它思想的制约,而且这些思想都能够为儒家思想提供学习和借鉴,弥补其不足,使其发挥到最好。这种“一强多元”的文化格局能够避免儒家思想,也能够避免任何一种文化走向“误区”。

    只有在民主社会中,才能实现儒家思想价值与功能的最大化。儒家主张建立一个“仁政”、“德治”、“礼制”的社会,而民主社会就是一个把“仁政”、“德治”、“礼制”发挥到极致的社会:民主不仅保证了“仁政”,更重要的是,民主社会通过赋予个人的权利,把每个人从被动的享受“仁政”,变成了“仁政”的实施者,这样的转折才能造就最稳定、最强大的“仁政”;民主社会对人权和法治的追求,依然是在遵循“德治”的路线。民主社会的“礼制”,就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人人平等,这同样是一个转折,历史中等级、尊卑的“礼制”是通过强迫和压制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的,缺乏人性,而自由、平等的“礼制”是通过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追求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的,充满人性。

    儒家不可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沉迷于对过去的幻想,更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选择错误的方向。只要方向正确,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但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将会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民主社会是正确的方向,为实现民主社会而努力是值得的。

 

 

三、儒家与中产阶级

 

    (一)“中产阶级社会”将至,儒家思想不可回避

 社会学家们把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称为“中产阶级社会”,在这些国家中,中产阶级占了大多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各占少数,社会结构就像是“橄榄球”形状。这样的社会结构是最理想的,也是最稳定的。但许多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却是“金字塔”形状,也就是上层社会人数少,下层社会人数多,这样的社会结构容易引发问题,很不稳定。

 经济学家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将成为中产阶级,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将会出现“橄榄球”形状,中国也将进入“中产阶级社会”。那个时候,一切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社会就会很稳定。

 中产阶级社会是美好的,但真的会像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富有了,中产阶级社会就会如期而至,一切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吗?

    经济水平可以判定个人是否属于中产阶级,但并不意味着也可以判定社会是否进入中产阶级社会。其实,我们可能都知道社会学的一个常识:经济是基础, 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换而言之,要想实现中产阶级社会,除了发展经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你不能指着一座空空荡荡的地基说:这就是高楼大厦。你必须构建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文化,这才是真正的高楼大厦。

 社会转型必然带来思想文化转型。应该说,中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其重要性不亚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社会转型。可以想象,此次社会转型完全不会像以往社会转型那样混乱和动荡,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将会暗流涌动。中产阶级社会必将呈现一种新的思想文化景象。也可以这样说:中产阶级社会的到来不是以经济水平为标准的,而是以思想文化为标准的,当一种与中产阶级社会互相匹配、互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确立并全面影响社会时,真正中产阶级社会就到来了。

 儒家思想不可回避,在中国人的思想文化领域,这是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在历史中,我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很难有平静的时候,尊孔、复孔与批孔、倒孔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立场,一直在反复上演,没有一种思想文化像儒家思想这样饱尝跌宕起伏的经历。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全社会对儒家思想的关注和态度表现的更为明显、强烈。也可以这样说:社会转型期,也就是全民对儒家思想态度的集中爆发期。

 如今,中产阶级社会将至,即将成为中产阶级的大多数国人在打好经济基础之后,必须构建自己的上层建筑——中产阶级思想、中产阶级文化,中产阶级同样要面对儒家思想,无法回避。

    儒家思想不可回避,这是历史规律,是大势所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说是“一直被批斗,从未被打倒”,正是有了如此坚强的儒家思想,才让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充满自信,相信“天佑中华”。

 儒家思想已经淡出、消沉许多年了,但从它的传奇经历、坚强表现来看,从中产阶级自身的需求来看,中产阶级社会很有可能会为儒家思想的复出提供机遇,中产阶级社会就是儒家新的信心和希望。

 

 

链接:

 

赵东方:儒家的现代精神——“后国学热时代”儒家的反思(下篇)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