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占其全国人口四分之一,是世界少数能保住‘华文教育’的地方,至今有1200余所华文小学,60个华文独立中学,有一套独立中学的统一考试制度,两所华文大专,现在还有一所华文大学,在百般约束下奋斗。”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会长陈启生昨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东南亚华人承袭祖辈的传统文化,有独立的思想空间,没有受到文化浩劫,又有不少学习传统儒家思想的学人,成为延续华夏文明的“文化种子”。
从“夫子书院”开始
陈启生介绍,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成立于1996年,直到2002年,承拿督林金华局绅允诺寻求地段筹建“夫子书院”,孔学研究会便全面展开活动,目前由理事会和五个部门数百位成员所组成。陈启生说:“‘孔学会’的原始念头就是要有间‘夫子书院’。后经过多方努力,与国内外百余学者保持密切交往,促成了庞大学术指导顾问团,不仅出版教育小册子、办儒学座谈会,还成立经典导读促进委员会、邀请台湾学者作全国‘儿童读经教育’巡回演讲并主办‘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国际孔学大会’、‘国际祭孔团’等。”
陈启生认为,海外华人皆据诸家思想以安身立命,儒家学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影响最为深刻,主导着中华民族的修身、齐家、治国文化。“回顾历史长河,谁也无法否定,儒家思想已经深植民间,而且扮演着‘不是宗教’却有宗教功能的角色。”陈启生说。
中国人形象要靠传统文化支撑
陈启生说,与外族人交谈,往往讨论文化问题就会触及信仰体系,他们都有自己一份非常自信的宗教观,在言语中很自然表达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来去”越是清淅,越能活出生命意义,特别是对道德上的肯定,令人起敬。
“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要靠中国传统文化来支撑,仅仅在经济上富有是远远不够的。”陈启生说:“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圃中的一株艳丽奇葩,它不仅能与时俱进,还能与各种不同的文化融会贯通。二千多年里,它曾面对其他文化冲击,展现出能融化、能发展的韧性。特别是以‘仁’为中心的修身、齐家、乃至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思想,正好可以弥补当下社会所欠缺。”
陈启生表示,在西方人眼里,只要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必然懂得“四书五经”。陈启生向记者描述了一次有趣的经历,他说:“有一次,我乘飞机去加拿大。乘客中有一位德国青年,拿着《易经》向我请教。我问他:‘你怎么认为我懂《易经》呢?’那位德国青年回答说:‘我认为中国人都懂《易经》!’幸好,我对《易经》尚有研究,不然的话,被认为不是中国人了。飞行航程8个小时,我给他讲解了7个小时。由此可见,你只有懂得中国经典文化,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
华文教育是“要命”的事业
陈启生认为,中国自有史载以来,思想发展最先进,且最与众不同的,要算是教育观。他说:“孔子继承过去的精神,并进一步发展‘有教无类’思维,中国人产生‘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考试制度。‘读书’是平民有机会改变命运的进步制度,与世界各地的奴隶制度大大不同,这种思想正是华人能视人‘平等’的基础,是重视教育的动力。”
陈启生强调,海外办华文教育,那可是“要命”的事业,“只有重新继承,才会有‘值得向往,值得学习’的尊严,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文明的人,才可以和世界各族文化平起平坐。”
陈启生表示,华夏文化的弘扬也要做相应调整,不可一成不变,要以理论化、系统化、组织化,主动宣说。他说:“理论上讲,要恢复文化自信,重新读读华夏民族的经典,就能看到文化的轮廓,然后用现代语言再重新‘述’一遍。这个工作,华人做得到,现在许多洋学人也在做;系统上讲,用现代人‘授’与‘受’的方式,以经典为依据,以节日习俗仪礼为载体。如,清明节上坟祭拜,是行孝道的一环;端午节绑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具有爱国忧民意义……这些都是华夏文化的一环,断了即无了。”
“儒家思想的人格与道德精神,在物质文明发达、生活环境却日趋恶劣、人际关系紧张的今时,其存在价值更显得普遍适用。”陈启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