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论语哲学原理》简介及序言
《论语哲学原理》简介及序言
当代儒学网   2015-10-20 07:40:11 作者:钱凤仪 来源:专稿 文字大小:[][][]

 

论语哲学原理》

            —— 读懂《论语》,一览是非

 

《论语》以仁义礼智信理念为核心。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义,就是明白道义,忍与不忍之间见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义不为,无勇也”;礼,就是礼节,人在规矩面前,要遵守礼节,否则就容易因为小的过失,导致大的祸患;智,就是要有文化,做文质彬彬的君子,没有文化,时时面临着《困》境,没有文化,永远摆脱不了《困》境;信,就是忠诚守信,只有讲求信用,才能避免争《讼》。

爱人,则能求同存异,视天下人若《家人》;讲求道义,不计个人得失,才能复归道德,才能厚德载物,才能以天下为己任;遵守礼节,以谦让为本,做“谦谦君子”,是工作和生活中规避风险最好的选择;文化,是知识的积分,知识是文化的微分,只有文化才能让人信服,只有通过文化,才能摆脱困境;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对待任何人都应诚实守信,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则“或蒙之羞”,是不可雕塑的朽木,只有通过诚信的原则,才能化成强大的民族。

举《春秋》,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举《论语》,天下奸猾不肖者遁矣!《论语》讲求仁义道德为社会的大义。儒家哲学,是一门禁止争夺、化解是非的哲学。因此读懂《论语》,对读者而言,会有“一览是非小”之感。

 

 

《论语哲学原理》

      ——为什么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传统上学者认为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论语》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历经2000多年,在中国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是因为它制定了人性化的国家政治核心思想标准,同时也制定了个人思想行为规范。从哲学角度而言,一个国家政治上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所能生产出的绝大多数国民的思想品德是必然与之相对应的。正是这一原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孔子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对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发凡起例,通过易经的序卦、卦辞、爻辞,逻辑严密地、系统地对《论语》相关章句进行了诠释。

本书阐明,《论语》是论述《易经》之语,是一门根植于宇宙学的伦理学。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论语》哲学价值,有助于读者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助于读者理解为什么儒家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通过对论语章句的注释、《易经》诠释、译文以及评述,论证了《论语》是实现了在伦理学领域中将社会实践与纯粹理论紧密结合,是成功完成了实践《易经》的实践理性的典范。

 

 

 

《论语哲学原理》序言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城)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字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长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次子孔子。因颜氏在生孔子前曾去尼丘山祷告,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

孔子出生地鲁国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的封地。鲁国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得比较完好,在当时以“礼乐之邦”而著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因此,鲁国当时的文化传统与学术氛围直接影响了孔子思想的形成。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因此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一生坚持虚心向别人学习,并且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之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孔子创立私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壮举,不仅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传统,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走向平民百姓。

鲁国自从鲁宣公之后,政权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岁,齐景公出访鲁国与孔子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齐景公很赏识孔子。

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景公虽然对孔子的治国理念很赏识,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由于晏婴对儒者的成见,齐景公只好作罢。这一年是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36岁。齐国大夫准备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齐不得志,只好返回鲁国。当时的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手中,因为他们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三桓的权力主要操控在季氏手里,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在这一时期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

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八年阳货因为要废黜桓子失败而逃到齐国。此后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升迁为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鲁国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等地。

鲁定公十三年夏为加强公室,孔子对鲁定公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当即提出“堕三都”的计划,也就是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的费邑与后邑先后被费掉,但孟孙氏由于家臣公敛处父的反对而不同意堕城邑。定公随后围困孟孙氏的城邑成城,但没有攻克。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承担宰相的工作。诛杀持有不同政治见

解的鲁国大夫少正卯。孔子的政绩卓著。

齐国人担心孔子执政会使鲁国成为霸主,并且还要受到被兼并的威胁。齐国大夫们经过谋划,挑选八十个美女,文马三十驷,送给鲁定公。季桓子受齐国的美女、文马之后,怠于政事。孔子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施展,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六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被误会是曾经凌暴过匡地的阳虎而被人围困了数日。孔子师徒经过努力,逃离匡城,到了蒲地。月余又返回卫国,因为卫灵公好色不好德,又离开卫国,路过曹国。这一年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鲁哀公二年,孔子离开曹国途经宋国时,宋国的司马桓魁要杀害孔子。孔子和弟子逃离后,于鲁哀公三年到达郑国。孔子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谓”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听到后,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孔子路过郑国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期间,赶上晋国和楚国争霸,陈国反复遭到讨伐。后来吴国也来侵略陈国,陈国饱受战争之苦,孔子便带弟子离开陈国。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卫灵公怠于政事,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来卫国内乱,孔子离开卫国,又回到陈国。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夏季卫灵公卒,卫出公立。秋季,季桓子生病,后悔得罪孔子,叮嘱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自己继位后一定要召回孔子做宰相。鲁国执政者事后考虑到季桓子任用孔子有始无终,被诸侯耻笑,如果再起用孔子,还有始无终,会更让人耻笑。于是鲁国决定招冉求回国。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所以在给冉求送行时告诫冉求说:“如果被重用,以召回孔子为条件。”当时孔子六十岁。

鲁哀公四年,孔子从陈国去蔡国,第二年又从蔡国去了叶国。当叶公问子路如何评价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到后说“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一行后来又返回蔡国,在蔡国又停留了三年后,赶上吴国讨伐陈国,楚国来救陈国。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断粮7日,最后由子贡找到楚国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幸免于难。

楚昭王准备用七百里(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封给孔子,由于楚国令尹子西反对而作罢。于是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那年,从楚国返回卫国。

鲁哀公八年,冉有率领鲁国军队在郎地战胜齐国军队。季康子派人以丰厚的条件迎接孔子。孔子于是回到鲁国,孔子当时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前后相加十四年。

孔子归鲁后,最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常向孔子咨询政事,但始终没有重新起用他,孔子也没有提出相关的要求。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修《诗》《书》,定《礼》《乐》,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作《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被后人称谓“十翼”,并且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体现孔子哲学思想的著作主要是《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论语》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名称,来自中国古代人写作的体例。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分为“著作”“编述”“钞(抄)纂”三大类。由钞(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论语》的“论”字,实为排比资料、纂辑成编之意,“语”者,语录也,是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人的最根本的思想法则。《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得物为才,得道为德,得识为知,得“人之道”为仁。“仁”由“人”和“二”所构成,而在《道德经》中,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仁”只能作为人的本原,不能成为宇宙的本原。“仁”作为人的必须遵从根本的法则,礼、义、恭、宽、信、敏、惠等都是构成“仁”的基本元素,而“仁”的核心元素是“爱人”。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因此《论语》是关于人的理论,同时也是关于由人构成的社会学的学问,它不是关于自然的理论,也不是关于世界万物的理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的原则,就是“仁”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以“爱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以首先主观必须服从客观,然后实现客观服从于主观为实践理性的思想路线。以《论语》这样的理论作为指导社会实践的核心理论,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因此如果将《道德经》解释成关于宇宙的纯粹理性的理论,《论语》则仅仅是关于人的实践理性的理论。“仁”的概念来源于德,德的概念来源于道。换而言之,《道德经》是思想的海洋,《论语》是思想的船舶。

《论语》历经2000多年,在中国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是因为它制定了人性化的国家政治核心思想标准,也同时制定了个人思想行为规范。从哲学角度而言,一个国家政治上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所能生产出的绝大多数国民的思想品德是必然与之相对应的。正是这一原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孔子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对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一”是实体,也是存在和本原。作为本原,抽掉时间和空间,它是不变的。作为存在,它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它永远是变化的。所以关于“一”的理论,就是关于处在时空框架内的变化事物的不变原理,也是六祖惠能所说的不二之法。中国古代哲学给出的哲学范畴是,得事理者为义,得人理者为仁,得人心之理(主观世界)者为德,得宇宙万物(由易经表述的客观世界)之理者是为道。《论语》首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如果知识不和实际结合到一起,就是将自己和实际脱离开了。脱离实际的知识就如同没有人穿的衣服。脱离社会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摆设。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好比秦桧,只会做坏事,不会做好事;也可能如同文天祥,只有用于摆设的知识,想做好事,却力不从心。孔子本身也是个例子。他本身是脱离民众,脱离官场,企图走捷径,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将自己的思想理念植入某个政治集团,因为这样违背了人与社会的自然属性,所以到处碰壁。

要么用知识在实践中构建理性,要么用知识在构建社会过程中获得智慧,要么用知识融合社会而形成信仰,要么用知识扩建社会,最起码也要用知识修补社会,缝补社会。只要不脱离社会,就能用知识完善自己,否则,让知识脱离社会,就等于用知识架空自己。天才是社会的天才,是时代的天才,不存在培养出来的天才,也不存在脱离时代的天才。

孔子的一生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圣人,也是一个用知识架空自己的圣人。好在《论语》是论述《易经》之语,合乎天理,也就是宇宙学,因此他凭借这部形而上学的著作,使他成为不朽的圣人。

由于本人对《论语》的研究还不很全面,对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谬误,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另外,本书在20136日之前,就已经脱稿,20147月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签署了出版合同,20148月初将手稿软件交付长春美印图文设计有限公司进行排版。本书按原计划定于2014年国庆节之前与读者见面,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后延许久,以至于未能及早与读者见面,在此特表歉意。

作者

20154月于长春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