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易经哲学原理》简介及序言
《易经哲学原理》简介及序言
当代儒学网   2015-10-20 07:35:34 作者:钱凤仪 来源:专稿 文字大小:[][][]

 

《易经哲学原理》

            —— 读懂《易经》,一览天下小

 

《易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易经》在时间起点上采用“无极”和“太极”作为宇宙本原,以八个卦象作为衡量世间万物的标准,逐步跟随宇宙的演化阶段,研究如何表象自然界的必然或偶然现象。

《系辞传》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八佾篇第三》:“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禘之说”源于《易经》,涉及宇宙起源、自然演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伦理、生活、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易经》中的哲理,包罗万象,通晓《易经》隐含的哲理,对读者而言,会有“一览天下小”之感。

 

《易经哲学原理》简介

                ——为什么半部易经可以行天下

 

《易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易经》从宇宙产生的本源入手,同时也自然是从哲学的本原出发,逐步跟随宇宙的演化阶段,研究如何表像自然界的必然或偶然现象。

本书介绍了《易经》以其隐含的现代数理逻辑的方式,也就是用(古代数学)模型的方式,描述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状态、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通过《易经》揭示的卦象之间、爻象与卦象之间、爻象与爻象之间的关联,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易经》的卦辞和爻辞所表像的确切含义。

通过本书的阐释,读者可以了解到《易经》作为自然哲学,它以图像和数字形式根植于宇宙学,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几何与数字伦理学》。《易经》适用于诠释宇宙的本源,宇宙的产生和演化;适用于诠释自然界演化形态;适用于诠释人和人类的社会演化和变化形态;适用于诠释形而上学的问题。它不仅是社会伦理学的基础,它本身是远远超出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关于宇宙的大统一理论。

本书通过对《易经》给出的数学模型,揭示出它本身是宇宙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社会伦理学、进化论、教育学、民主政治理论、经典物理、粒子物理学、量子物理、分类学、贸易学、社会变革学、军事学、美学等等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础

本书通严密的逻辑演绎,验证了道家哲学根植于《易经》,阐明了儒家哲学发端于《易经》,阐述和归纳出西方所有哲学派别都朝向《易经》而远远没有入及《易经》的哲学大厦之内。

总之,本书通过对《易经》数理模型的复原,充分地肯定了《易经》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由我国先贤所创立的最深远、最完整、最严密、最有价值、最实用的逻辑体系。结合《易经》阅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您会发现,黑格尔的理论核心是仰望着《易经》的哲学。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感悟到《易经》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过程中思想上源泉、精神上的动力、理性上的方向。 

            

《道德经哲学原理》序言

 

《易经》,由于它主要形成于周朝(公元前llll-249年),因此也称《周易》。《易经》一书,可能来源于甲骨占卜的实践,经过几个世纪增补注解得以发展完善。它不仅作为描述宇宙万物的深奥图像,而且作为智慧的源泉而为人们所推崇。

传统上认为,《易经》起源于河图、洛书,而《易经》在《易传·系辞》解释说是由远古时代的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始作八卦。经过夏朝,到了商朝末年,由周文王(其在位时期为公元前117-l122年)囚居羑里时,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因此《易经》大体上是由伏羲氏画卦,文王或周公作卦和爻辞,孔子作十翼而成的。事实上这部著作是在很长的时期内由许多作者完成的成果。

《易经》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由六十四卦的卦画和三百八十四爻爻画以及卦辞和爻辞组成;《传》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或《易大传》,是孔子和其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古人将《传》的十篇称为“十翼”,意思是《传》是《经》的羽翼,是用来解释《经》的内容的。

《易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易经》认为宇宙起源于“太极”,宇宙的产生是因为“无极”。《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易经》表象自然的出发点是,太极是“—”。由太极“—”而生成阳仪“—”和阴仪“--”。在《易经》注音中表示阳仪的符号“—”读单,表示阴仪的符号“--”读拆。在两仪中,阴中含阳,阳中有阴,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于是,两仪又被分为少阴、太阳、少阴、太阴,称为“四象”。“四象”配阴、配阳而成八卦是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八卦中的每一卦同自身以及其他七卦一共可以组成六十四卦。

在确定了太极产生了阳仪和阴仪之后,最初把“轻清者上浮为天”的叫作 “阳”,“重浊者下沉为地”的叫作“阴”,后来又进一步用阳代表一切积极的、向上的、刚强的、热烈的、运动的事物(或事物的“阳”的方面),用阴代表一切消极的、向下的、柔弱的、冷淡的、静止的事物(或事物的“阴”的方面)。把象征表乾的“—”和象征表坤的“--”,代表“易”和“简”。有了极易、极简,才有极繁极杂。把握了极简,才能了解极繁极杂。所以《系辞传》说:“乾坤其易之门耶。”又说:“易简天下之理得矣。”

《易经》里六十四卦中的最初两卦非常重要,是其他六十二卦的基准。第一卦是《乾》,代表天、运动和生机;第二卦为《坤》,代表地、静止和顺承。

《易经》最主要的部分是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对卦象整体所作的解释,或称“卦辞”,然后又有对六爻中每一爻的解释,即“爻辞”。每一卦的卦辞,就是把六爻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为文王所作;(每卦各爻的)爻辞为周公所作。使这《易经》能够成为哲学著作的是注释和阐发《易经》的“十翼”,或称“传”。虽然注释为七篇,但它们以“十翼”称名于世,因为有三篇注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涵盖前三十卦筮辞,下篇涵盖后三十四卦筮辞。《彖传》是对卦辞的解释,构成前两翼。《象传》是对八卦卦象的解释和对各爻爻辞的解释,包括抽象的意义,构成三、四翼。《大传》或《系辞传》的上下两篇构成五、六翼,《大传》是对筮辞的阐发,集中说明八卦的基本思想。《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前两卦的讨论,集中于“文辞”,构成七翼。《说卦传》为八翼,是对八卦象征的意义的说明。《序卦传》为九翼,是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说明。《杂卦传》为十翼,是对六十四卦顺序错杂而述。从《易经》中抽象出一个形而上学的主题,就是宇宙的起源和秩序都归因于“道”,即支配“存在与变化”的内在动因,也就是卦象和爻象的统一体。《大传》明确阐明,太极生两仪,也就是阳仪和阴仪。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在每一个卦象中包含量变,在不同的卦象之间形成质变。变化的主动作用是阳,变化的被动结果是阴。日月行天的天道是主动的,大地受天道的影响而产生的四季变化则是被动的。按着所有运动和静止都源于宇宙的形成的过程,宇宙中的其他一切现象莫不如此。也就是一切规则是由宇宙中高贵对卑贱、富有对贫穷、善良对邪恶、明智对愚昧、勇敢与懦弱、前进与后退、改革与保守、奢侈与节俭、勤劳与懒惰等等一切对立的关系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所决定的。

在六十四卦中,刚和柔(阳爻和阴爻)是紧密相关的(象征宇宙中的各种关系),既表现了一种均衡的状态,又表现了一种运动和更替的状态。因此,据《大传》的观点,卦象的相互承接直观地表现了变化的形式和原因。

宇宙中的变化可看作一个连续显现的过程,是六十四卦所反映的抽象方面和抽象关系的连续不断的具体显现。理解这些方面的关系和变化的原则,就是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就是懂得在任一给定的条件下如何按六十四卦所显示的规则去行动——不论是动还是止,也就是懂得如何适应事物所因循的“道”。

从《易经》的形而上方面转而考察它的道德方面,人们就会发现首要原则是通过把握六十四卦所显示的情势的特征,并通过与为爻所显示、由对爻的解释使之明显的系统变化合为一体,使自身与宇宙之道相通。《易经》的第一部分由三十卦构成,主要论述的是形而上之的“道”或者说关于“道”的模型;第二部分是三十一至六十四卦,论述的是形而下之的“器”或者说是关于“器”的模型。同时间一样,它以连贯的变化方式,属于有自然哲学意义的著作。现代的所有分门别类的科学学科,都可以从《易经》中派生出来。预测学家借用它构建的基本原理,用于占卜,但它的正面作用,如老子的《道德经》所展示的那样,主要是用于构建有关自然、宇宙起源、教育、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信仰等思想体系的运动和变化的框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易经》用类似现代物理学坐标框架(如xyzt)的方式,通过元、亨、利、贞,来展示事物变化的状态和变化趋势。

事实上,宇宙开始是没有时间的,是绝对的物质“—”。在绝对空虚(易经中所说的“无极”)的条件下,物质自行生成非绝对空虚空间,从而有了一维空间和一维空间下的“时间”。这样的空间,不再是绝对空虚的空间,它是由绝对的物质在绝对的空虚的作用下产生,但它既不是绝对的物质,也不是绝对的空间即“什么也没有的零”。这样的空间用“—”来表示,但已经不同于绝对的物质“--”,因为它已经有了对立统一体,也就是这样空间下的相对物质。相对空间下的物质,已经不是太极之初的物质。一维空间、一维空间下的时间以及这样空间和时间内的物质,就是《易经》所说的宇宙处于两仪的状态。物质在一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作用下,自动演化而成二维空间和二维时间,以及这样时间和空间下的物质,就是《易经》所说的宇宙处于“四象”状态。物质在二维空间和二维空间下的时间的作用下,自动演化而成三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下的时间,以及这样时间和空间下的物质,就是《易经》所说的宇宙处于“八卦”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环境。

《易经》一开始就从宇宙产生的本源入手,同时也自然是从哲学的本原出发,逐步跟随宇宙的演化阶段,研究如何表象自然界的现象。《易经》中创造的最基本符号“—”和“--”来表征客观现象,不仅隐含了对立统一的规律,而且是人类对客观事物从数学角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早期的杰作。

现在的科学方法如同《易经》一样,首先通过数学公式对客观对象进行定量的表象,然后用语言进行定性的描述。因此,现在科学理论的形式是早期《易经》思维形式的延伸。

更有趣的是,原子核和电子是一阴一阳,中子和质子也是一阴一阳,天地是一阴一阳,宇宙空间和物质也是一阴一阳,日月也是一阴一阳。而夸克没有阴阳,因此它们就不能在宇宙中独立存在。宇宙万物一切都像宏大、幽深、不朽的《易经》所揭示的那样。

本书介绍了《易经》以其隐含的现代科学的方式,用(古代数学)模型的方式,描述宇宙、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状态、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通过这样揭示的卦象之间、爻象与卦象之间、爻象与爻象之间的关联,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易经》的卦辞表明的确切含义。由于《易经》是几千年来,众多社会精英探索的杰作,内容博大精深。作者水平极其有限,难免有很多理解上的错误和编写上的纰漏,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作者

201312月于长春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