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赵国瑞
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在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把文化回归的坐标定在了古希腊,这使西方文明重新绽放了耀眼的光芒,对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学作为轴心时代东方文明的主流,在最近100多年的被动式反省后,再一次迎来了复兴的机遇。
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华儒学会执行会长柳河东教授,进一步探讨儒学复兴的路径及乡村儒学的当代价值。
儒学复兴的标志
“儒家文化复兴欲走向深入必须有质的飞跃,要由学术形态转为文化形态,从理论走向现实生活,从儒学理论热、学术热、精英热,走向儒家文化实践热、生活热、大众热。这才是儒学的真正复兴,也是儒学复兴的标志。”
《成功》: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儒学都开始越来越重视,您认为儒家文化已经在复兴了吗?
柳河东: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曲折发展,至本世纪初,儒学已经在慢慢复兴。呈现出官方与民间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局面:人民大学、北大、清华等众多高校相继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国学院”“儒学院”“儒学研究中心”等儒学研究、教学机构。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儒学会等全国性儒学组织及各地孔子学会、儒学会、儒学保进会、儒家诸子学会举办的学术活动明显增多。各种孔子和儒学研究机构、社团、网站、私塾等不断出现,文庙修复和书院重建出现热潮,大中小学纷纷树立孔子像,国学“明星”讲师频出,国学书籍畅销。从国家层面看,曲阜的祭孔大典自2004年由民间主办转为官方主办后,年年提升规格;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对儒学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自2013年11月考察孔府至2014年9月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大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次“亲密”地亲近儒家,这是建党90多年、建国60余年来从未有过的事。
看得出来,今天无论教育界、学术界,还是官方、民间,儒学复兴工作已经在持续推进了。
《成功》:儒学在当代真正复兴的标志是什么?
柳河东:“复兴”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极端性质,是指曾经强势现处于弱势,再次走向强势的过程。儒家文化复兴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形态,是当代儒家快速崛起,集聚社会资源和扩大社会影响的过程。
儒家文化复兴欲走向深入必须有质的飞跃,要由学术形态转为文化形态,从理论走向现实生活,从儒学理论热、学术热、精英热,走向儒家文化实践热、生活热、大众热。这才是儒学的真正复兴,也是儒学复兴的标志。
《成功》:儒家文化复兴到底应依循怎样的路径?
柳河东:春秋时期的孔子兴儒、汉武帝时期的董子兴儒、南宋时期的朱子兴儒、明朝中期的阳明兴儒。每次儒学复兴,实质上都是一次儒家思想理论的划时代的伟大创新、发展和建构,均绝非一个圣贤个人所为,都是一个阶层实践智慧的结晶。无论孔子、董仲舒,还是朱熹、王阳明,他们绝非势单力薄的一介学者,都是构建了一个很出色的“团队”,团结、吸纳和凝聚了当时各界社会精英,在教学、生活、参政等社会实践中,集思广义,提炼、升华、凝结了一个时代的智慧,而出色完成儒学创新与复兴的。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四位儒学先圣构建了当时最出色的儒家学术和社会活动“社团”,毫不逊色于当今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学术团体。但是,这些“社团”很大程度上依凭的是开创者的人格力量、学养魅力,缺少现代法人机制的保护,因而最终都很难走出人在学兴、人去学衰的历史怪圈。随着现代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外鉴西方成功的现代社团法人运作机制之长,内运中华儒学智慧之精髓,建设更具包容性、能够传承道统的现代儒学组织是当下儒学复兴可尝试的路径。
《成功》:其实,近年来民间儒学研究机构和传播组织一直在不断增多,但似乎都没有形成较大的公众影响力,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柳河东:儒学组织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兴礼仪、教国民、厚人伦、美风俗,应该是儒学组织的使命。这样的社会功能定位,需要注重儒家义理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在注重自我提升的同时,推动儒学现代化、当代化,多做“接地气”的工作,使儒学在现实生活中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使社会与大众能切切实实受益。这样的儒学组织才会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
对于儒学组织的具体发展模式,我一直提倡“三儒联动,两轮推进”,“三儒”是指儒官、儒商、儒学,三儒联动,就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三大社会精英群体的互动,政府官员提供社会资源支持,专家学者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共同推动儒学弘扬工作和儒家文化复兴事业。
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对于民间组织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些民间组织倾向游离于政府之外,追求偏狭的独立,没有足够的包容性与统合力,结果只会是孤家寡人,势单力孤。优秀官员、企业家的共同参与才能促进儒学组织的发展,学、官、商结合才能不断提升儒学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相关链接:
《成功》访谈二 柳河东:传统儒学的根基与乡村治理
《成功》访谈三 柳河东:乡村文明重建与儒学复兴系统工程
《成功》专访柳河东:儒学复兴需要形成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