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王学典、黄玉顺:倡导一种君子人格
王学典、黄玉顺:倡导一种君子人格
当代儒学网   2014-08-10 00:18:14 作者:于岸青 来源:大众网 文字大小:[][][]

 

    王学典,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史哲》主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著名史学家,致力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黄玉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当今儒学重要学派“生活儒学”创立者。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原样照搬

  记 者:是不是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好在什么地方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了,现在应该多些精力放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上来?

  王学典: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重视“君子”,中国传统国家建设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人人君子”的理想境界。

  何谓“君子”?就儒学来说,对君子的要求和论述很多,归纳起来,主要之点有五:第一是孝父敬兄,尊重长辈;第二是“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三是克己复礼;第四,要“自强不息”,要观察天道、民风、民情;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君子要具有气节、操守,不但在个人品格上,要具有浩然正气,更要在整个天下层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在关键时候,君子要舍身取义。

  在现代社会,倡导君子人格,并非要复古,原样照搬,而只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现代人的理想人格。这次来参加尼山论坛的美国学者安乐哲说,做人做事要做得漂亮,周围的人很满意,你自己的内心也很愉悦,这就符合君子的要求了,这就是孔子的君子标准。读《论语》你就能觉出来,孔子与人相处,不管是君主还是农夫,一般都让对方很舒服,他智力上很优秀,但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不是不讲原则,而是修养,是人格。

  把人都培养成君子,唤醒人内心的善,让每个人都成为“恺悌君子”,这是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杰出的地方。传统文化不刻意要求制度,而更多致力于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相信人们内心深处的善会引领自己,而这比制度的约束更为实在。这就是传统文化里一个核心的东西,也是儒家构想的理想境界——君子人格。

  黄玉顺:说到君子人格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我想,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一切原样照搬?不是。总书记讲得很清楚,要复兴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的,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那么,哪些是优秀的,哪些已经不合时宜了?总书记还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他强调“讲清楚”,我们讲清楚了没有?我看还没有。

  就拿儒学来说,现在学界对于什么才是儒学的精髓、“原理”,意见还不是很一致。一种倾向认为,凡是儒家在历史上建构的“礼”——社会规范都是好的,应该原样继承。这有“原教旨主义”的味道,不是努力建构一种现代性的儒学形态,以回应现代性的生活方式,而是试图回到前现代的儒学形态,回到前现代的生活方式。这是不对的、危险的。

  弘扬传统文化,

  应从官员队伍开始

  记 者:怎样让传统文化在最基本的层面引领风尚,引导社会向善?

  王学典:弘扬传统文化的人首先应该身体力行,这并非要求他们一定要成为道德楷模,但却必须“知行合一”,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起表率作用。不能言不由衷,台上貌似一身正气,台下阳奉阴违、蝇营狗苟。现在的官员队伍中一些人说与做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那些贪腐高官,在台上做报告时,出口成章,但落马后才被发现其做人做事跟他在台上讲的,大相径庭。都说世风日下,这类官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社会风范上,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推崇士大夫阶层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他把在位者的德比做风,庶民百姓的德比做草。又说“草上之风必偃”,风吹到草上,草必定会倒伏。东风来了往西倒,西风来了往东倒。这说明民风之正,关键在于君子之风。在位者自身不正,下面的风气自然就歪。

  要从选拔角度完善官员君子人格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西方是票箱政治,你道德上有瑕疵,你就得不到选票。也许他不一定是发自内心地遵守道德律令,但选举制度对他有强大的约束力。同样,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官员一定得是正人君子,否则你便无立身之处。因此,我们淳化民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应从民间开始,更应从官员队伍开始,从这支社会的主要支撑力量开始。无论是采取纪律强制,还是道德压力,还是内心追求,只要把这支队伍打造好了,民间一定会跟从。

  黄玉顺:现在有些官员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对儒学和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不过,有些人、包括一些儒者,一提复兴传统文化,就固执于古代的“礼”,即墨守古代的社会规范建构及其制度安排,殊不知这恰恰根本违背了孔子的“礼有损益”“以义行礼”的教诲,违背了儒家的正义原则。

  这也就是礼有损益的原则。“损”是去掉一些旧“礼”,“益”是增加一些新“礼”。哪些该损,哪些该益呢?这就需要“义”、即正义原则的尺度。我特别欣赏大儒荀子的命题:“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个“道”就是“义”,也就是正义原则。

  弘扬传统文化,

  汲取其他文明的优长

  记 者:要走好民族复兴这个“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国传统文化能做些什么?

  王学典:在理想的社会治理中,如果人人都争当君子,这个社会一定会很好。可理想不等于现实,在一段时间里,君子在社会上备受嘲弄,君子人格也被弃之如敝履,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做君子?君子人格将归何处?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力量的削弱。实际上,回过头去看,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我们也不是长大后念三字经得来的,而是从小由父母自然而然地传递给我们的,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

  而现在这个传统越来越淡了,现在那些所谓的精致利已主义者,不讲手段,只讲目的。正因为如此,在单位里,现在有些年轻人会有制度、领导这些概念,但少有长者、前辈的概念,最终,虽然取得了某些成功,但却少了从前君子人格所具有的那种光明磊落,自在洒脱。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怎样才能让君子再度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人格典范?怎样才能让君子人格在现代社会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制度技艺都能通过培训迅速获得,而道德、操守则难以短期内进行培训和传授。

  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所以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应该对话,互相观照不足。儒学特别需要其他学说进行补充,从而实现总书记所说的“创造性转化”。我认为,这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亟待开展的工作。

  黄玉顺:确实如此。儒家强调君子“日新其德”。儒学两千年来的发展、“日新”,正是吸收了百家之学的优秀内容,特别是中国的道家之学和外国的佛家之学。今天,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矛盾。你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24个字,其中就有“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这就符合儒家所讲的“日新其德”。今天儒学界、学术界的一个重大使命,就是研究怎样从儒学原理中推导出这些价值观念。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