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孟子的过人处
孟子的过人处
当代儒学网   2014-07-07 01:11:31 作者:张保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4版 文字大小:[][][]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倘若能在当时有声、过后有名、史册有字、世间有传者,一定有其过人处。应该说,孟子,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即是说,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的学生。就是这样一位隔着几代人的学生,却成了其老师的老师的最优秀的学生,以至人们在称儒家学说时,冠之以“孔孟之道”。孟子,俨然成了儒家学派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亚圣”。

  孟子的过人处,在于孟子贵其师、不相师。

  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他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因而“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一书共有7篇。其内容结构,与孔子的《论语》十分相似。更重要的,孟子贵其师、不相师,是表现在其内容上。

  孟子一生学其师、信其师,却没把其师的学说看作是僵死的学说,而是敢于从现实生活出发,既学习继承,又创新发展。譬如,对“礼”与“仁”,就是如此。

  “礼”与“仁”,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建树。而孟子一生,对“礼”,从不多谈;对“仁”,从不泛论。若谈,则从实际出发,不教条;若论,则从现实起步,不止步,从而,使“礼”更生活,让“仁”更政治。

  再如,对仁,孔子多从伦理学上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才是仁的根本;“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即遇到困难抢着上,遇到名利退后让,这样的人是个仁人,等等。而孟子,却让“仁”从伦理学发展到政治学:“天下不仁,不保四海”(《孟子·离娄上》),“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以至见到梁惠王,毫不犹豫地说:“‘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等等。

  过人处离不开过人志。孟子正是这样,在他看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但从周武王之后到孟子那个时期,已经有700多年了。算年头,早超过500年;论时势,该需要圣贤大有作为了。在这种情势下,孟子由然发出了“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的惊人之语,从而表现出了他的过人志。

  过人处离不开标准严。孟子指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孟子·尽心上》)即是说,高明工匠,决不因笨拙的徒弟而改变取消规矩;神箭手羿,决不因学射者技艺低劣而修改拉弓的标准。毕竟,自我迁就,随波逐流,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能随人后,遑论能过人。

  过人处离不开主见坚。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即是说,我对于《尚书·武成》,就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只取其“二三策”。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孟子,使许多后学者佩服之至。王安石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临川集·奉酬永叔见赠》)至于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更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鼎盛期,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概莫跳出孟子关于“轻刑薄税”“制民之产”“听政于民”之类的“仁政”范畴。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