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叶建华谈孟子的民本效应(图)
叶建华谈孟子的民本效应(图)
当代儒学网   2014-03-20 01:16:10 作者:杜平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字大小:[][][]

  “中国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可谓见仁见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地位的逐步提升,“中国模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迟早会得到世界认可。“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不仅需要企业界的贡献,而且需要学界的努力。叶建华认为:国人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同时,应当煮海为盐、采矿炼金,从中国历史宝库中采拮案例,从中国历史发展中借鉴管理,从中国历史名人中提炼效应。本网将陆续推出叶建华从历史名人身上学到的三十个“中国效应”。

 

 

  叶建华,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信息早报》社总编辑、蓝星文化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蓝星清洗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力资源公益论坛学术指导专家、凤凰网财经评论和《现代企业文化》、《人民公仆》杂志专栏作者,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政策法规部主任,现任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监事部主任。

  孟子的民本效应

  儒家之所以能够长期占据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主导地位,除了创始人孔子及弟子的建树之外,与孟子的传承和创新是分不开的。孟子经过长期努力,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建立和完善了一个庞大的涉及人性、政治、经济、民本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其民本思想别树一帜,成为影响后世的一束光芒,影响深远。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民贵论。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为了巩固统治,愚弄民众,大都宣传君权神授,君贵民贱的思想。孟子却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君主与人民的关系是本与末的关系,谁得到了人民就可以得到天下。孟子的“民贵论”思想尽管在当时很难为当权者所接受甚至受到排挤打压,但却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洞察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本质关系。“民贵论”与西方国家的“契约论”异曲同工。契约论”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由被统治者让渡的,被统治者之所以愿意让渡权力,是因为希望统治者能够更好地为被统治者服务,否则,即可推翻统治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了群众,也就没有了干部,群众和干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的“民贵君贱”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精髓,具有科学精神,是可贵的,是有生命力的。

  二是民心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指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桀、纣之失国,在于失民;而失民的实际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要想得到民心,就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仁政善策,从政治上和经济上保障民众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使民众安居乐业。

  三是民主论。孟子主张君王要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他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左右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认为进贤、任免和惩处等重要政事,不能只听左右近臣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民众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决策依据。这个思想彰显了民主因素,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演变为民本效应,为越来越多贤明的君王和学者所传承弘扬。

  初唐李世民等君臣认识到“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而把“安诸黎元,各有生业”视为君主利益之所在;强调“亡隋之辙,殷鉴不远”,深以“隋主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国亡,公卿贵臣,暴骸原野,毒流百姓,祸及其身”为戒,故而“览此兴亡,极怀战惕”,体悟到君舟民水的道理。还提出“贵贱废兴,莫非天命”,而天命和民意互为表达形式,民所归者天命之,故而国以民为本。还对“民本”疏解道:“言民可亲近,不习卑贱轻下,令其失分则人怀怨,则事上之心不固矣。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宁,言在上不可使人怨也。”

  宋朝程颢任县令时,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作为座右铭,用以鞭策自己。程颐也强调重民、报民,说:“人主所以有崇高之位者,盖得之天下,与天下之人共戴也,必思所以报民。古之人君视民如伤,若保赤子,皆是报民也。”“二程”关心下层百姓的饥害疾苦,体恤农事稼穑艰难,重视厚生利民,满足民众物质生活的需要,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明太祖朱元璋却对孟子的“民贵君贱”思想极为不满,怪其对君不逊,并命儒臣将《孟子》书中有关“民贵君贱”的内容尽数删除,将有违君主绝对专制统治的言论阉割殆尽。

  大江毕竟东流去。经过阉割的民本思想犹如原野里的野火,春风吹又生。明朝傅山的“公天下论”;顾炎武的“公仆说”;张岱的“主权在民论”;吕留良的“天子应为天下忧勤劳苦说”等荡起了民本思想大海中的一朵朵浪花。思想家黄宗羲则奏出民本思想的最强音,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堪称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提出了“国家究竟归谁所有?”、“天下是公天下,还是私天下?”等一个个令帝王胆怯的命题,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归人民所有,天下是公天下,而非私天下。黄宗羲的民本思想给明朝沉寂的思想之海投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冲天大浪。

  遣憾的是,满清贵族入主中原,重建王权专制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秩序,使中国刚刚起步的民主进程再次遭遇了坎坷。

  然而民本思想从未停止过思考,民本效应一直在积攒能量,清末学者谭嗣同以他的《仁学》奏响了时代的强音。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民办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民办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则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谭嗣同不仅大声疾呼民本思想,弘扬民本效应,而且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本可脱险求生,而他却从容赴死,以身殉国,流芳百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弘扬孟子的民本效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提出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共产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孟子的民本效应与时俱进、弘扬光大。

  民本效应是指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高的现象。

  当代启迪

  由孟子“民本思想”演绎而来的“民本效应”已成为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管理法宝,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管理智慧。

  1、发展需要依靠人民。

  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被后世传承光大。伟人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和发展依靠人民的思想。中国力量的积聚,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劳动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企”字始于人,也止于人。企业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理念。偏离民本思想,损害员工利益的企业必定短寿早逝。

  2、渡难关需要依靠人民。

  毛泽东说:“人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期,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大于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出口萎缩、内需不足造成许多中国企业减产停产、效益下降甚至停产。企业在遇到危机和遭遇困境时,西方企业习惯采取大幅裁员以降低成本,这种方法虽可解一时之危,却会带来长久之困。我国政府和企业面对危机,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仁政效应,善待职工群众,团结带领职工走出低谷、共度难关。

  德州市总工会组织44家企业联合发出“不停产、不减员、不减薪”的倡议,全市有1015家企业积极响应。市总工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派出督导组深入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工会负责人、职工代表进行座谈,向职工发放调查问卷,查阅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用工情况、财务部门工资发放情况。对稳定职工情绪,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产品滞销、价格大幅下滑的严峻情况下,宁夏日盛化工集团、宁夏博宇特钢有限公司生产没有停止,企业不裁员,不减薪,按照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投资、保稳定的要求,积极组织生产,保证职工的生活,同时筹措资金开工建设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一系列新项目。

  2008年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带来的钢材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市场竞争残酷激烈的新挑战,本钢集团采取了16项应对严峻市场挑战和抗拒经济风险的软件与硬件手段的措施,坚持品种全、质量高的发展目标不动摇、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到了最低,从而确保生产顺行高产、确保市民煤气供应、确保职工的就业和正常工资,没有造成本溪市民和本钢职工因为经济危机对本钢产生冲击所带来的心理恐慌。事实证明,紧紧依靠员工是企业战胜困难的法宝。

  3、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而一些政府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为了追求GDP发展速度而牺牲自然环境和人民的利益,以致造成不谐之音。

  2009年,富士康连续发生了10多起员工自杀事件,富士康的股价因此大跌,给富士康的无形资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据媒体报道,被人们早已诟病的把人当机器的状况仍然在富士康上演。富士康的员工没有感情交流,同一宿舍的员工互相不知道姓名,以“屌毛”互称;上下班刷卡,用餐排队稍有不当就会遭到保安的侮辱甚至殴打;员工每天紧张、简单、重复的操作,并且担心出现次品遭到重罚,有的员工羡慕因受伤可以公休的员工,希望自己受伤得到公休。如此等等不难看出,这家位列世界500强利润丰厚的公司与他们当年提出的“以坚定及无私的理念贯彻谋求员工、客户、策略伙伴、社会大众及经营层的共同利益之高标准”的企业文化相去甚远。孟子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当代企业应当从孟子民本效应上汲取智慧,吸取富士康的教训,植入健康基因,以仁爱之心,关爱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员工的权益,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维护员工的尊严,营造和谐企业。

  中国企业员工的收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员工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制约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内需的扩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弘扬民本效应,建立健全员工收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让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许多中国企业在分享发展成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海底捞领班以上的员工的父母,每月会直接收到公司发的补助。员工住所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每人的居住面积不小于6平米。不仅如此,员工宿舍距离工作地点必须在步行20分钟之内,并且安排保洁员给员工打扫卫生、换洗被单,对员工宿舍实行公寓式管理。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当人满足了生存、安全等低层次需求之后,还会有追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中高层需求。员工素质低不是企业的责任,而员工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就是企业的责任。顾客来到麦当劳、肯德基店消费,没有必要知道它们的老板是谁,感受服务的是前厅员工,因此,员工素质是企业的基础。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企业应当舍得投入,重视员工培训,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在注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事业留人,企业应当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上升通道和空间。

人物故事

  孟子,名轲,父亲孟激,母亲为仉氏,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生活期间在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的母亲仉氏为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怀妊孟子后,非礼不视、非礼不听、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对孟子的教育从“胎教”始。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孟子的父亲为了发展事业、光耀门庭、别妻离子,远赴宋国寻求仕途,在孟子三岁时不幸客死他乡。

  孟子父亲的去世,对于家庭来说无疑坍塌了顶梁柱。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生活和培养孟子的重担。她靠纺纱织布维持生计,并且立志要把独生子孟子培养成为光耀门庭的有出息的人。

  孟母教子甚严并且教子有方,“孟母三迁”、“教子断机”、“买肉啖子”等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千古流传。《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增广贤文》中有“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之言。

  孟子从小在母亲的启蒙和熏陶下,品德和学问都受到良好的培养。长大后拜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为师,学习研究儒家经典。孟子钻研学问不仅认真刻苦,而且勇于创新,在传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立了许多新的学说和理论,使儒家学说发扬光大、生命常青。

  孟子的学问扬名乡里,邹国的贤达之士对其品行学问称赞有加。但当时邹国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孟子无意在邹国这种政治生态中追寻仕途。好友们纷纷介绍孟子去他国谋职,他也希望远游他国寻求仕途发展。然而,孟子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深笃,且十分孝顺,难以割舍下年迈的母亲,常常为此忧郁不己。

  孟母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早已看出了孟子的心思。孟母开导儿子说:“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应该改革,你已长大成人,所学知识学问应该服务社会和人民,男子汉建功立业,才是大孝,不能留恋家庭这片小天地,应该到大世界去闯荡,以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我和你媳妇会照顾好家庭,你就放心去实现你的理想,去开拓你的事业吧!

  就这样,孟子在母亲的一再动员下,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踏上了事业旅途。孟子先后到鲁国、齐国、晋国、宋国、薛国、滕国、梁国游学谋职,宣传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

  根据史料记载,孟子在齐向齐王进谏,答齐王问,与匡章交游;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与农家陈相辩论;在梁国与梁惠王讨论治国之道;在滕国出吊滕文公。孟子曾活跃多国政坛,弘扬儒家思想。

  当时各诸侯国忙于备战用武、争夺地盘、吞并他国。秦国任用法家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先后任用兵家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国举用兵家孙膑,征伐敌国,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齐国学习取经。在“合纵连横”,攻伐谋略大行其道,将能攻善伐者当作座上宾的时代,宣扬德治仁政儒家思想的孟子自然没有市场,多国诸侯对孟子大都以礼相待,却止于空谈理论,讨论观点而已,没有那国正式重用孟子。

  曾经踌躇满志的孟子,被岁月消蚀了青春,被旅途染白了双鬓,然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孟子年老之后效法孔子回国退隐,招收弟子、设坛讲学,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流传后世的有《孟子》七篇,即《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司马迁的《史记》将孟子与荀卿、淳于髡、墨子、齐国的三个驺子等人合于一章。给孟子的笔墨不多,但司马迁做出了解释是:“自如孟子至于吁子,世多有其书,故不论其传云。”大意是,孟子着书较多并流传广泛,如想了解孟子,可去读他的书,我的《史记》就节省些笔墨不写那么多了。

  孟子是一位眼光深邃、超凡脱俗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流传千古、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在经济方面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为保持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孟子提出了具体数量标准,就是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孟子的这一思想,无疑成为今天扩大中产阶级,增加民众资产收入的思想渊源。孟子极力主张统治者要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劳动时间,要减轻徭役,勿夺农时。政府要实行省刑罚,薄税赋的政策,使人民物质生活有保障。

  孟子对母亲极为孝顺,孟母晚年体弱多病,孟子对母亲精心照顾。孟母病逝后,孟子自刻了一尊石像陪葬母亲。

  孟子享年84岁而辞世,葬于邹城市区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孟子林内。山东邹县、河南开封等地建有孟子祠庙,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享受后世民众祭祀。

  孟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学子们的必读书。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