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4山西国学大讲堂演讲提纲
儒家文化与市场伦理
——兼谈面对两大“复兴”、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人生之路
(中华儒学会 柳河东)
引言
习近平主席用两个“最深”评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的沃土......
一、儒家文化方兴未艾
(一)中华文化与儒家文化复兴
2004年,海外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发展速度与数量之大的形象比喻:投影银幕大小的世界地图上,若用小红灯泡标注孔子学院与课堂,2006年还是红色零星点缀的情形,那现在1000多个小红灯足够挤满地图,使其一片通红;2009年,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9月28日,孔子2560周年诞辰纪念的决议;中国大陆各省市儒学会、孔学会、书院、文庙建设升温......
一场有似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比之影响更广阔、更持久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已展开,儒学迎来复兴的春天。
(二)三大历史规律解析儒家文化复兴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过去90年回顾,未来30年展望。
历史的相似:大汉建国66周年与新中国成立63周年:儒学迎来复兴的春天。
一个短命的王朝之后接着一个盛世大国的崛起与长兴:乱世百家兴,盛世儒家昌。我们身逢盛世应感谢幸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人生之幸而鼓掌。
二、市场经济大潮再起
(一)“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和中国未来发展大势分析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基础”到“决定”,两字之改,雷霆万钧;
1992年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并非西方专利,我们古已有之,历史上中国古代盛世与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并非从西方引进,而是再次复兴。
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国与美国的“四大班子”比较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三)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
伦理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乐纪》,“乐者,通伦理者也”。
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指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从学术角度来看,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简言之,伦理就是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如: “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又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仁、义、礼、智、信为处理人伦的规则。
市场经济伦理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活动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市场经济按道理说应该是一种道德经济,“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写道,“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所必须拥有的。”
(四)儒商之楷与儒商伦理
儒商之楷:现代工商业的内圣外王之道
日本近代工商业之父涩泽荣一与《论语加算盘》
稻盛和夫与其“敬天爱人”、“六项精进”经营哲学
香港商业巨大子汤恩佳与他与钟爱的孔教、儒商事业
儒商伦理:儒家义利之辩;孔子的财富观;《大学》中的生财大道。
(五)儒商事业大有前途
儒家市场伦理将会主导未来中国的社会生活,乃至国际生活
交换关系与亲情关系,个体利益与社群利益,个人、家、国、天下、天地、宇宙关系的兼顾周全、圆融和谐。
三、让生命在顺潮成长中更加美妙
面对两大“复兴”:儒学复兴、市场复兴,中国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应对,如何让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富有意义?
为了我们自己,更为了下一代,让我们从儒家大慧中汲取力量:
(一)君子之“志”与儒家大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大孝养父母之志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二)人生目标与人生成就
“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案例一:
1960年,美国一个跟踪调查商学院毕业生毕业后状况的组织开始了一项为期20年的调查,试图找到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理想和财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研究人员首先对1500名商学院学生进行了细致的问卷调查,并根据问卷结果把这些人分为两类:
倾向于追求财富、为财富而读书的人占大多数(1245人,83%),
倾向于追求理想、为理想而读书的人所占比例较小(255人,17%)。
20年后,研究人员对当年这1500名被调查者进行了回访。结果,研究人员发现:
1500名被调查者中有101人成为了百万富翁,而在这101人中,竟有100人是当年选择追求理想的人。
案例二:
针对500名哈佛大学毕业生25年后跟踪研究结果
比例 |
25年前 |
25 年 后 |
27% |
没有目标 |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过得很不好,常常失业,喜欢抱怨他人、 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
60% |
有模糊目标 |
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能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 |
10% |
有清晰目标,但比较阶段、短期 |
生活在社会中上层,短期目标不断达成,生活稳步上升,成为了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管理者等 |
3% |
有清晰且长期目标 |
25年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25年以后,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如: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等 |
(三)与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与精英为友,与成功者同行
1.用经典智慧武装自我,追效圣贤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
11岁时,教会牧师在班上说如果谁能背下《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5-7章,就请他到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这段圣经达几万字之多,只有比尔盖茨做到。牧师问他是怎么背下来的,他说:我竭尽全力!
7岁时候他就能熟背3万字的《圣经》之《马太福音》,奠定文化底蕴。
毛泽东从小将中华经典烂熟于胸。掌中千秋典,胸中百万兵。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经典慧无穷。
2.融入积极上进的共修团队,携手精进
学习传统经典犹如登山,大家一起攀登会变得轻松
希望做父母的将这几个故事讲给孩子,年青的朋友重新思考与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奇妙会很快发生,人生的奇迹会由此而铸就!
尾声:寄语
与经典为友,与圣贤同行,携手精进,同心兴儒,涵养习性,变化气质,升华自我,不断探寻与体悟生命成长的喜悦,事业拓展的快乐,友谊收获的开心,生活丰满多姿的甘甜,人生登高与精彩的美妙与无憾!
为天也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链接:
图片报道:山西国学大讲堂第十讲在晋成功举办(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