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周有光:儒學要跟“德先生”“賽先生”握手
周有光:儒學要跟“德先生”“賽先生”握手
当代儒学网   2013-06-18 23:59:10 作者:包麗敏 来源:中國青年報 文字大小:[][][]

 

    國際現代文化的興盛和覆蓋全球,並不意味著傳統文化的衰亡,但傳統文化需要作適合於現代的改進。

  周有光主張儒學的現代化,他認為,儒學的歷史任務是維護帝王政權,建設穩定而繁榮的封建社會,在兩千年中作出了偉大的成績。儒學不僅能為封建專制服務,也能為現代社會服務。儒學中有跨越時代的至理,例如,反對迷信,重視現世﹔反對愚民,重視知識﹔反對暴力,重視和平。

  “孔子、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許多高明的說法,非常了不起。”他說。而讓儒學為“后”封建時代服務,責任不在孔夫子,在今天的一代,即如何使儒學現代化。

  他指出,儒學現代化的原則應當包括:除去封建性,建立現代性:例如,“君為臣綱”要改為“官為民仆”﹔除去保守性,建立創造性:例如,“述而不作”要改為“述而又作”﹔除去玄虛性,建立實用性。

  “概而言之,‘民本理論’要跟德先生握手,‘格物致知’要跟賽先生握手。今后應當充分發揮‘孔子聖之時者也’的精神,把原來為封建服務的古代儒學,變成現代儒學。”

  相較而言,他並不推崇道家學說,“它有最重要的兩點是不對的:一是提倡愚民政策,比如‘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一是無為政策,退回原始狀態。我不是完全否定道家,但有這兩點我就不能相信它。”

  2009年他104歲時撰文指出,復興華夏文化,不是文化復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傳統文化代替現代文化,而是以傳統文化輔助現代文化。根據現代需要,用科學方法,學習和實踐古人的有益教誨。在復興華夏文化的同時,向國際現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進。這就是當前知識分子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發展有先后,殊途而同歸”

  這位出生於清末的百歲老人,歷經世紀滄桑,近些年反復提倡要有世界觀,擴大世界觀,強調“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他說,“你隻要看看世界,隻要把眼光放大,眼光一放大,許多問題就不成其為問題了,中國今天的問題是很多人沒有看到世界。”

  這可算周有光的一條治學心得。他認為,研究任何一門學問,即便是研究中國歷史,不看世界都不行。他本人精通英文、法文和日文,“我沒有什麼旁的本事,稍微有點小小創造,就是因為我看到了世界,拿國際的知識來補充中國的知識,就很容易得到成果”。

  這也是周有光觀察世界的重要方法。他始終有一個無形的坐標,縱軸是上下五千年的世界文明發展歷程,橫軸是世界各國的發展現狀,他以此定位、觀察國家的發展和走向。

  他探尋人類歷史的發展軌道、發展規律。他研究判斷,人類文化的發展步驟主要有三個方面:一、經濟方面: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到信息化。二、政治方面:從神權政治到君權政治到民權政治,簡單地說,就是從專制到民主。三、思維方面:從神學思維到玄學思維到科學思維。神學依靠“天命”,玄學重視“推理”,而科學講“實証”。

  他相信,“發展有先后,殊途而同歸”。

  採訪中,記者問這位世紀老人最近在關注什麼,他答,關注全球化。此前他曾撰文稱,人類歷史是不斷的聚合運動。城邦聚合成國家,國家聚合成多國聯盟,多國聯盟聚合成世界組織“聯合國”(UN)。城鄉貿易聚合成全國貿易,一國貿易聚合成地區多國貿易,地區多國貿易聚合成“世界貿易組織”(WTO)。一國文化聚合成多國文化圈,多國文化圈聚合成人類“共創、共有、共享”的國際現代文化。而全球化是人類聚合運動的新階段。

  他將2001年中國“入世”成功看作一件大事,認為標志著21世紀的中國准備走進世界,中國將從“天下中心”變為“世界一員”。但周有光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只是產品進入世界,不是人民進入世界。隻有人民進入世界,才是真正的“入世”。為此要進行兩項自我教育:擴大視野和補充常識。擴大視野就是要從世界看本國,而不是從本國看本國﹔要從世界看世界,而不是從本國看世界。常識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也就是“五四運動”所要求的科學和民主。

  “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在周有光看來,他一再提倡的這個觀點可以用在每個方面,既可以是國家大事,也可以是個人生活。

  老先生的聽力幾近喪失,但借助助聽器或筆談,可以順暢地交流。他健談,思路清晰,談到酣暢處就哈哈大笑,有時還用指關節敲擊桌子。結束採訪時,他呵呵笑著說,“你們對我的話要有獨立思考。”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他生于中国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担任过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