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百家争鸣 > 慕朵生:“中国式圣诞节”还真是个问题
慕朵生:“中国式圣诞节”还真是个问题
当代儒学网   2013-01-19 10:38:35 作者:慕朵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文字大小:[][][]

 

    无论是在北京或上海,还是在武汉或广州,中国民众过基督教“圣诞节”的热情,与纽约、伦敦、悉尼过“圣诞节”的热情一样高涨,可谓是“环球同此凉热”。

    作为一个非基督教(含天主教,下同)国家,中国民众为何如此热衷过“圣诞节”?其一,正如巧妙利用人们对“世界末日”的恐慌而大发其财一样,无孔不入的商家利用助推“圣诞节”大潮而赚个盆满钵满。其二,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把“圣诞节”狂欢视为纾解现代生活压力的机会,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当然,此中也不排除中国基督教信众日益增多的因素。

    总体来看,“中国式圣诞节”是一个世俗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狂欢节,与宗教的关联度不是很大。正因如此,有人认为它对基督教的宗教神圣性构成了挑战,更有人认为它对中国的文化纯洁性造成了冲击——后者通常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笔者非常同情后者的观点。

    事实上,中国人反思“圣诞节”问题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指出,基督教独占“圣诞节”称谓,对其他宗教信众显失公允。50年代,著名大儒唐君毅先生曾撰写多篇文章,指出“圣诞”是类名或公名,而“耶稣圣诞”、“孔子圣诞”等都是私名或专名,不能用“圣诞节”专指基督教“圣诞节”,以免伤害其他宗教信众的感情。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学者,都使用中性的“耶诞节”称谓。直到今天,港台地区的一些官方机构和报纸杂志,仍沿用这一中性称谓。

    当然,把基督教的“圣诞节”正名为“耶诞节”或“耶稣圣诞节”,虽然体现了宝贵的文化自觉意识,但恐怕无法使年轻人抗拒其背后商业化、娱乐化的巨大诱惑。因此,多年来一直有人呼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圣诞节”。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大儒钱穆先生就指出,孔子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建议官方层面将孔子诞辰日设为中国教师节,社会层面则宜过“孔子圣诞节”。近年来,更有人提出,要对“孔子圣诞节”或“中华圣诞节”进行适当的商业化、娱乐化包装,以便激发年轻人的参与兴趣。

    令人欣慰的是,前不久网络上的多个视频和多篇文章证实,教育部2011年答复凌孜等11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时表示,原则同意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并将积极推动修改《教师法》,尽快解决更改教师节日期的问题。不过,如何在社会或民间层面,打造一个既具有礼仪神圣性,同时又对年轻人具吸引力的“孔子圣诞节”,恐怕还要走很长的路。

    无论如何,与其指责“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顽固不化”,毋宁对其探索和“耶诞节”流行抱以同样宽容的态度。毕竟,包括“孔子圣诞节”在内的多个“圣诞节”共存共荣,而不是“耶稣圣诞节”一枝独秀,更接近于一种理想的文化生态格局,更符合各种文化宗教相处的“各有其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理念。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