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唯有创新才有真正的传承
胡军(民进中央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依然产生重要的作用。因为儒学思想已经历史性地融入或积淀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中了。中国人不太热衷于概念图式的思考和繁琐的理论论证,却向往简洁明了的体悟和边际模糊的诗化语言的思想特性毫无疑问与儒学相关; 同样,过分关注当下的人生,而不太留意去后的世界,也是对儒学传统的传承。尤须我们注意的是,汉语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只要使用汉字就不可避免地承 受着儒学对当下生活的指向。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儒学传承的主要载体。新文化运动积极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但此举并未彻底割裂汉字语言所能够传达的历史意义,虽然其所具有的意蕴有所变化。总之,儒学在现代的传承应该是一个现实。
但对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来说,只是传承不应该是其终极性的目标。儒学要继续在现代社会持续发挥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主宰作用,她就必须应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我们要承认,这种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西方文化。如西方社会引以为自豪的理性、科学、法治(法制)、平等、人权等都对儒学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在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做出融合创新的努力。
历史上,儒学与佛学有过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与冲突。宋明时的思想家却也成功地在儒学思想的基础上消解了儒、道、佛之间的纷争,使其融合在理学的体系之内。能够做 到这一点,是因为理学家们超越了汉代直至唐朝的陋儒的狭隘视野,真正打通儒、释、道之间的隔阂。但是,由于儒学思想长期以来有失调整,所以近代以来传统儒 学思想节节败退,从此一蹶不振。如果要重振儒学,儒学就必须坚决打破长期以来横亘在国人心目中的所谓的“国学”与“西学”这样的清楚划界,根本改过只注重 经验体悟而不关注理论研究的思维特征,而应该学会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通过系统深入的理性研究和合理性的设计,学习和引进各个文化系统内有利于我们文化发 展与进步的要素,将现代性的一切积极的要素融入我们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中。我以为,这应该是儒学创新的目标。
唯有创新才有真正的传承。
孔子的人伦理想有现实意义
第七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 李汉秋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处理的关系。孔子的《论语》等提供了伦理思想体系的内核,到《四书》,伦理体系已基本形成。董仲舒提 炼的“三纲”实际上是“三伦”,它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古典儒家伦理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原则区别:先秦儒家讲的“五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相对关系,而“三 纲”把它异化了,变成单向服从的绝对关系。我们应该一方面批判扬弃“三纲”的封建性,同时继承“孔孟”儒家重视人伦的优良传统,创造发展出新时代的新“三 伦”。
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百姓日用人伦不被关注,甚至被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以政治代替伦理,最后导致排斥伦理。
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两大领域建设,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加上一个“家庭伦理道德”(后改为“家庭美德”)建设,到 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又加上“个人品德”建设。与此相应,引导人们自觉履行的除“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之外还有“家庭责任”。至此可以说已注意到百姓日用人伦。而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新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建设百姓日用伦常规范。
现代最重要的三大人伦关系应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我们应大力提倡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建设好当今的新“三伦”。
我国的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缺少突出人伦主题的节日;而现代社会分工很细,需要有表达单项人伦感情的节日,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就乘虚而入。但异质文化的人伦节日难于承担传承中华人伦传统之任。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建议主动设置植根中华文化土壤的以三大人 伦关系为主题的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等,以推进三大人伦规范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