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学术天地 > 《四书通讲》:感受“四书”中的圣人哲思
《四书通讲》:感受“四书”中的圣人哲思
当代儒学网   2021-08-13 10:04:42 作者:晓丽辑 来源:缓缓有点慢 文字大小:[][][]

 

 

    对于中国古典著作《四书》的评价,其实向来褒贬不一,它是公认的儒学经典,蕴含着许多儒家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中文化的精华,其中的很多思想和理论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认同的同时也不乏一些反对意见,有人会认为《四书》是“养成奴性人格”的渊薮、科举制度的“帮凶”,尤其一些先人思想中的局限,更是被放大成落后和愚昧,甚至是封建思想的延续。

    那么,《四书》究竟是什么?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著名学者刘强先生从“道统”角度出发,另辟蹊径、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儒家经典《四书》中所体现的“日用常行之道”,一部通讲将《四书》的核心价值清晰地梳理出来,同时也旁征博引地以历史与经典著作为“论据”,澄清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儒学的误解。

    今人对于儒学的误解

    是的,人们对于《四书》是一直存在很深的误解的,尤其在近现代反传统思潮的影响之下,它在封建时期的地位越受推崇,被误解的程度就越加深刻。因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所以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而儒学又常常被很多人认为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庙堂之学,是封建社会的“糟粕”,迂腐而落后。

刘强教授在这本《四书通讲》中对于这种观点加以驳斥,他认为,很多人是在带着误解去看待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但是当误解和偏见在思想观念中不停地“游说”,那么很容易让人在过度关注一个问题的同时,也忽视了另一个问题。

儒学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却在近百年的反传统思潮中几近断代般地被毁弃,那么在这一时期,人们以为的那些儒学造成的弊端变好了吗?事实上,不仅没有变好,反而变本加厉,功利主义、威权主义等不良风气横行,甚至引起了社会中更多的不满。

刘强教授认为,“现实的种种弊病,正有很大一部分恰是毁弃了祖宗和传统所使然”,人们对于儒学的误解和偏见,其实是因为对其一知半解的不完全认识。

其实儒学远不止我们所了解的那么多,甚至很多所谓的“儒学大家”在整个儒学体系面前,都可以说不过所学皮毛。《四书通讲》用了这样一种说法来体现儒学所涉范围之广泛,“今天大学里的所有单一学科都不足以与儒学做‘等量代换’……而反过来,它们却能在儒学的疆域内找到自己的学科位置。”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1日,师从国学大师钱穆的著名史学家余英时在睡梦中逝世,他一生专注于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的研究,擅长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是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的、在全球范围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生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围之内。”

这样的一种凝聚了先哲智慧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其中一些看似不再“与时俱进”的思想其实也是有待商榷的,值得我们辩证地去看待,而刘强教授通过著书《四书通讲》,正是在启示我们如何去正确看待《四书》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中华文明的赓续与民族精神的凝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可以更深切地理解“通过亲近古典去感悟大道,体贴圣贤,实在是一件‘人间值得’的事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幸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并不是单独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儒学经典所共同组成的,分别出自先秦儒家的“四圣”——孔子、曾子、子四、孟子,后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让儒家“道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礼记·大学》有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经典的儒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儒学“内圣外王”思想的体现。或许有人会说,修身、齐家还行,治国、平天下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用不上啊。

其实这里的治国、平天下字面上看似乎有着难以企及的高度,实际上所体现的是一种对于自身修养及思想意识的“治理”,也能从中看出儒家对于“入世”的积极态度。“平天下”作为积极目标,它的存在是对于个体进步的督促,体现的是一个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谐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概念。

《四书通讲》中通过对十三种“日用常行”之道的讲解剖析,展现出关于“修身、孝悌、忠恕、仁爱、义权、诚敬、正直、中庸、治平、齐家、教育、交友”的真正奥义,即便放在当今社会当中,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日常交际中,都能从中获得很多启示与哲思。

譬如我们如今听的非常多的一个词——“以德治国”,其实正是出自《论语·为政》,但却与其本身的含义有着不小的偏差。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以德治国”并不是说要用道德治理国家,然后被百姓如众星捧月般围绕起来,而是要求为政者自身想要有好的德行,也就是说,要“正人”,必须先“正己”。我们视儒学具有积极入世的观念,而认为“无为而治”出自黄老,事实上,《论语·为政》中的这句“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才恰恰是隐含着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再往前深究的话,“无为而治”这四个字其实最早都是出现在《论语》中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同样的“无为而治”,儒家与道家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强调“修己以敬”,一个则是主张顺应自然,这里正是能体现出“德”的真正含义。

《四书》让我们看到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也阐述了很多关于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大智慧,而刘强教授以更加符合现代人思想习惯的解读方式,通过这本《四书通讲》让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智慧可以更好地为今人所接受,并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受益良多。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