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学 > 学术天地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论题(上)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论题(上)
当代儒学网   2021-02-25 02:27:12 作者:许安平 来源:中国当代儒学网 文字大小:[][][]

 

    

    摘 要: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为指导思想,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论述主题,从“理论学习、文化指南和经句新解”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忠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魅力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升思想境界”三个论题,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时代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九大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到二0三五年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令人振奋。因此,笔者从“理论学习、文化指南和经句新解”三个方面,以“中国共产党忠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魅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升思想境界”三个论题撰文,旨在交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心得体会,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抛砖引玉、添砖加瓦。

 

第一个论题:理论学习

 

中国共产党忠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有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的表述。学习十九大精神已经3年、文化体制改革也将近10年,那如何具体理解“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呢?

要理解这个理论问题,得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先从概念上搞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再用具体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个理论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本文特指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经过秦汉,再至唐宋元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直没有断流。这个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70年到公元前470年间出现了代表人物老子、孔子。以他们为代表分别形成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流,以诸子百家为补充”,中华民族“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的优秀内容就体现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五条核心思想理念、第六条中华传统美德、第七条中华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具体说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传承弘扬中要创造性转传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于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也要注重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既“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又“不断铸就中化文化新辉煌。”

儒家思想是以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并经历了“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宋明理学、知行合一”而传承下来又自成一统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林一道独特的标志。孔子提倡“仁爱学说,忠恕之道”,贵在落实“仁义礼智信”;孟子提倡“仁政之道,德治天下”,重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和大丈精神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子讲“仁爱”提倡“爱亲人、爱他人、爱大众,进而爱世间万事万物”。 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1989年在巴黎集会时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可见孔子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仁爱学说,忠恕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孟子讲“仁政”既提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又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观点,且为了让理论落到实处还提出“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和“制民之产”的设想,同时提出“省刑罚,薄税敛”、“耕者九一”和“关市讥而不征”及“耕者,助而不税”的措施,让“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更让今人难以想像的是儒家思想竟然能在二千六七百年前提出“小康社会和天下大同”的构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解析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为人类求解放”;用毛泽东思想的观点诠释就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解释就是既要在中国“全面脱贫致富”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要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弘扬者

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后,毛泽东从这中文首译本中原原本本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之一:“为人类求解放”,其实就是“为人民服务”。于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为人民服务”确立成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宗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为人民服务”的继续和深化。为了这个初心和宗旨,无数共产党人在28年的革命斗争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比如“女共产党员江竹筠受尽敌人的酷刑为何不投降”?因为她是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正义的事业,所她宁愿舍生忘死也不愿意改变信仰。再比如“三位红军女战士在长征途中,为何宁愿自己受冻,也要给群众留下半条被子?”用当事人徐解秀的话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用习近平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的话说,就是因为她们明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必须“想着老百姓的冷暖”。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那什么是共产主义呢?共产主义者提倡:“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要提供健康有益的工作,先得让自从1840年以来就饱受深重苦难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实现了这个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中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人民当家作主,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第一回。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得在我国沿袭了近三千年之久的传统税收制度彻底进入了历史。这在世界上也是绝仅有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华文化经典著作《易经》有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共产党在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是坚持“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精神,才不断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党的十九届五中会会指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内,当然包含有“健康”这个概念。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带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们与记者见面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渴求健康,向往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就给人民提供身体健康、生活健康的环境和条件。2020年春节前后,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降临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于是,人们在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护人员在除夕之夜放弃与亲人团聚、欢度佳节的机会,迅速向武汉集结。随后,在建设方舱医院的同时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开建,并从全国调配医护人员,实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措施,很快就控制住了疫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从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国共从19个省份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16个地市;截止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截止7月19日,全国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涉及医疗费用18.47亿元,医保支付12.32亿元,个人负担部分全部由财政予以支付(全国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少数危重患者治疗费用超过100万元,全部由国家负担)。危难关头,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疫一线。

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待同胞,中华民族是这样的;对待世界各国人民,中国人民仍然也是这样的。当中国的抗疫刚刚取得成就之时,就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出现疫情的国家分享应对方案。随后,中国政府采取捐赠物资援助或派出医疗队携带医疗救治、防护物资及中西药品等方式,支援意大利、日本、伊郎、缅甸、老挝等国家抗击疫情,就连美国提出要与钟南山教授及部分医院专家进行视频连线、请教防控病毒过程中的专业问题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也伸出了援手、满足了愿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第二个论题:文化指南

 

持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魅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远景。令人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重要成分。他同时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所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焕发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时代魅力,是新时代应有的新气象、新作为。          

二、新的时代新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曾说:“一个县的工作要想干好,首先得有一个思想基础。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清,精神不振,就什么都干不成。”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一文中,总书记告诫党员领导干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岐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同时提醒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第三是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从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者。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广读深读精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典,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出力流汗。这是新时代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提出的新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记载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经典著作,诸如“四书五经”和《道德经》《南华经》等圣贤之作中。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有两大矛盾,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两大矛盾呢?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儒家思想给出了化解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答案,道家思想给出了化解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汲取这两种思想的精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发展元素。

三、过去学习的三大因素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符也曾说:“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吟诵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啊;要想宣扬一个人的主张,一定要先读那个人的书。这里借用的意思是“论今当先知古”: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那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心灵的滋养,持续焕发其时代魅力,就有必要先知古人为何要读“四书五经”?这可从三个方面了解。

一是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得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矛盾。儒家思想给出了化解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答案。不管是人在单位、社会还是家庭,都得处理好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和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有句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要想一切事情顺顺利利,家庭成员个个生活幸福,就得家庭和睦。若要家庭和睦,那生活在家庭里的成员就得处理好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一个家庭一般生活着三伦关系的人:夫妻、父子、兄弟。这三者如何相处既能减少矛盾又能和睦?儒家思想告诉人们一条基本原则:“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条基本原则指导下,亲人和睦,家庭和谐,中华民族不断繁衍壮大。

二是世人都知道中国有一项被西方称为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实行了长达1300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科考制度亦称科举选仕制度,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曾影响了东亚的日本、朝鲜、越南和西方的英、法、德、美等国家。科考制度始创于隋代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经历唐、宋、元、明的过程中亦有变革,到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废。参加科考是古代读书人(士人)跻身上流社会、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而吸引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不断地努力参加科考。而考试的出题、应答主要内容(特别是明经科)是以“四书五经”为标准。古代的读书人要想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唯一的通道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而要科考得中必须研读儒家思想经典的“四书五经”。

三是在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上,历代志士仁人在谋求仕途的同时,都用文化修养个人道德——培育“君子”人格。王阳明说“或读书为圣贤耳”,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读书不是为了 “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成为圣贤之人。放在当下就是为了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技能优良”的时代新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因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是当今时代的文化践行之本。

 

相关链接: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论题(下)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