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光明日报社、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举办的2016年孔学堂秋季辩论会,近日在孔学堂明德厅举行。本次辩论会的主题是“在当代,何谓儒商,儒商何为”。
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把“儒”和“商”结合起来的人是孔子的高徒子贡。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回答:“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道了!”抱着经世济民的情怀去经商的子贡,被后人称为“儒商鼻祖”。
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前所长刘金才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贵州省总商会孔祥柱副会长,围绕关键词“儒商”各抒己见,并和现场的400多位观众进行了交流。
■道德经济合一称之为“儒商”
专家们首先对当代“儒商”进行了解读。
在吴根友教授看来,现代“儒商”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伦理意,解释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要遵循人的基本道德伦理法则;第二层意思是知识意,就是当今社会的企业家要有知识、有文化;第三层意思是信仰意,一个商人要有信仰。
他说,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商人首先要有利于人类的幸福生活去从事商业,开拓新的产品,让我们生活得更丰富更有价值。所以做企业家、做商人不是为了仅仅赚钱,而是要赚了钱之后为整个人类造福,这才是新“儒商”。
研究日本思想文化的知名专家刘金才教授,近年来主要关注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他首先介绍了把经商和伦理结合在一起的“日本商人的价值观”:一是“商业有用论”,商人这个职业对天下有用的;其次是“平等论”,在社会平等的今天,商人要有神圣的荣誉感,不能任意妄为;还有“盈利为善”、“至诚盈利”论;最后为“简约齐家论”,一个商人要简约和节约。
刘金才教授结合日本近代企业家之父、儒商代表涩泽荣一的“论语+算盘”理论,说:“用现代的话就是‘道德经济合一’。不重视道德,经商目的可能会有问题;不重视盈利,企业不可能在商品经济的时代中生存,这正是现代儒商努力的方向。”
作为现场唯一一位企业界代表的孔祥柱,感言中国商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更多的人去经营企业。他说,改革开放后,一批首先“下海”的人学会了经商,国企改革、城镇化建设、资本股票市场等机会,造就了中国一大批商人。他以个人角度理解,商人最基本的是诚信,其次是格物致知、正体修身、齐家修企。
■儒商的“伦理义”“知识义”
吴根友对于现代“儒商”,有着自己的新观点。
何为儒商之“儒”的伦理义?他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传统中国的儒商就是“君子”,其“伦理义”是遵守仁、义、礼、智、信五常之规范,还有为家乡出资修路铺桥、修建义塾等善举。
他说,今天社会中儒商的“义”,首先即要符合中国传统的基本道德,也要符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勤劳致富、合法经营;其次,要有共同富裕的新理念;还要有忠于国家的情怀。近代中国初期,如薛福成、郑观应等人提出“工商立国”,将工商业者的赢利行为与国家的兴衰结合起来,富国利民。
吴根友解释了儒商之“儒”的知识义。“儒商”实指有知识有文化的商人,我们今天的社会知识与信息爆炸,能够称得上“儒商”的,必定是要通晓商业知识、管理知识,还要知道基本的法律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而那些有钱而没知识、没文化的家缠万贯或是附庸风雅、舞文弄墨之人,则是被排除在外的。
他说,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由儒而商,然后又由商致富后再回到儒者的队伍之中,也不乏其人。先秦时代的墨子是小手工业者,他以此为生计,又成为大学者,可以说是古典的“儒商”。而且,他的弟子中大多数人都是有知识的工商业者。像日本的大企业家稻盛和夫,不仅成就了巨大的实业,而且还著书立说,阐发经营之道,这样的儒商已经接近“商儒”了。
“从孔子时代的子贡、明清之际的晋商、徽商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儒家哲学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运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儒商文化。”吴根友认为,作为现代的儒商,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的智慧变现为利润,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与就业机会,并以此方式来服务和造福社会,为人类作贡献;同时还肩负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重大使命。
■商人要有道德要“致良知”
在中国历史上,对商人有着“无奸不商,无商不奸”传统偏见,三位嘉宾各自给出了重新评判。
刘金才认为,不法商人毕竟是少数,造成这样的偏见在于社会的价值判断体系。大众普遍认为,商人以盈利为职业,以赚钱为目的,必然就奸。近代日本快速发展的原因,其社会确立了以商人为经济主体、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商人以金钱为本位,以盈利为善,以正直、简约、精打细算为价值伦理和精神取向,确立了其道德主体意识,有了平等的社会地位。
他说,我们常常不能平等对待商人的价值存在。在商品经济的时代,没有商人大家生存不了,必须提高商人的地位,打破“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的偏见。
吴根友认为造成这样的偏见,一是与中国长期以农业主导有关,有着本身文化对商人的鄙视;二是与当今社会存在不法商人有关,他们缺乏诚信、投机取巧。“曾在贵州悟道的王阳明先生,首先提出了商人要有道德修养。他在其《传习录》中强调,四民异业而同道。如果把心理调停好(道德修养),无论是经商还是做别的,不影响你在社会上的作为,也就是说,经商不影响‘致良知’。”他说
如何破除对商人的偏见问题,孔祥柱建议,现代商人在合法经营的同时,要用儒家的思想道德规范企业,构建新的形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