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商 > 儒商文化 > 以经典诠释 探讨儒家思想哲学化之道
以经典诠释 探讨儒家思想哲学化之道
当代儒学网   2015-02-06 03:20:40 作者:燕辑 来源:深圳日报 文字大小:[][][]

 

    前日傍晚,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协办的“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落下帷幕。在两天的时间里,来自中国大陆、港台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各高等院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儒学经典诠释的主题,共同研讨了诠释学方法论、儒学哲学化等前沿议题以及最新的学研成果。经过两场大会发言、15个小组讨论,此次会议有112篇论文将近160万字发表,堪称国际儒学界的一场盛会。

   东西哲学在诠释学碰撞中显现张力

   据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介绍,这是深圳大学连续第3年举办大规模的国际儒学会议。而本次大会与以往两届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入了诠释学作为主要议题,吸引了更多主攻西方哲学的学者加入到儒学的讨论中来,丰富了儒学讨论的内容。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成中英认为,有更多的机会与西方学者正面接触,是自己这一辈儒学学者相较于前辈的一种优势。新儒家强调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儒家思想的发展,诠释学则是儒学哲学化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此次大会上,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等西方诠释学重要人物的名字常被提及,成教授与其他儒学专家也屡屡做出回应。

    主攻先秦儒学的吉林大学教授吕文郁则认为,深大主办的这项研讨会是一个优良的学术平台,提供了让自己与“老朋友”们切磋的机会,而本届大会的主题更是让其收获良多。他说:“诠释学近年讨论的人比较少,谈出深度不容易,我参加大会之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诠释学可自求其现代化之道

    诠释学又名解释学,是西方哲学的一种技术门类,它源于古代人对《圣经》、古希腊文学等经典文本的注解工作,而中国古代经学的训诂、章句、版本、校勘等内容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西方哲学界在上世纪中期对这门学问进行了反思与革命,具有深厚诠释传统的中国儒学界,却仍需追赶学科发展的脚步,通过诠释学等学术门类的适配与革新,让儒家思想能在哲学的平台上与西方对话,打破西方世界对儒家思想哲学性不足的偏见。针对建设中国诠释学的问题,与会学者们也表达了各自的主张。

    北京社会科学院教授、德国哲学专家洪汉鼎在论文宣讲中提出,中西经典诠释是两条路,我们在建设中国的诠释学时,在把握好古今、中外两种关系,新的未必比旧的更合理。他以宋儒程颐“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的话为例,说明了中国古代儒学本身就具有文本诠释学的基础,并不必全盘使用西方哲学来对儒学进行阉割式的现代化,但需要在儒学国际化、先进化、世界化上另做文章。

    美国加州大学富勒尔顿分校教授刘纪璐则表示,儒家经典诠释者应更具创造力,最好的诠释是创立新说。在儒学哲学化的建设中,可以借鉴分析哲学学派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使儒学研究更具清晰性、准确性和逻辑性,同时也更容易“引中入西”,将中国哲学带入欧美哲学界的主流讨论之中。

    然而,相较于西方学者注重的学术专业性与独立性,中国的儒学传统还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将学术与生活经验紧紧相连。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叶海烟认为,当代儒者不同于古代士人,要做好角色转换,妥善处理人格典范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潘德荣亦表示,现代中国诠释学应以“立德”为主旨,继承孔子当年注解《周易》“求其德”的风格,将研究对象定位为传世的经典文本。

    海内外学者盛赞研讨会专业性

    作为深圳大学主办的连续第3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围绕着儒家思想和当代社会进行讨论,比前两次议题更加细化、领域更加具体。景海峰表示,这项会议可以视作儒学发展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环节。就本次大会汇集的学者、产生的讨论、发表的论文来看,他作为主办者“感到为大家作了一件好事”。

    以经学和经典诠释为主题,本次大会的分组讨论可以大致分为诠释学、比较哲学、先秦诸子、《周易》研究、宋明理学、东亚儒学和现当代新儒家研究等多个专题,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性与专业性。一部分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也是藉由本次大会为契机,加入到儒学的讨论中来。

    香港教育学院教授郑吉雄谈到,虽然现在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电子邮件和学者们对话,但人文研究有其特殊性,文字交流不能代替面对面沟通,一些细节和复杂的问题必须当面切磋。他说:“这次大会让我更多地了解来自不同学校的同行,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很有帮助。”

    清华大学教授方朝晖在本次研讨会上结识了一些此前只在书本和期刊中了解过的同行,他与这些“有精神”、“有灵魂”的作者相见恨晚。“这绝对属于国内最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有实力的学者都来了。”他感慨道,“我此前想象不到,这里会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学术活动,我感到深圳很有气魄,举办者有非常高的眼界和魄力。”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唐格理(K·Thompson)带来了对日本儒学的研究成果。他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外国人参加这样的学术会议,能够获益于中国学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

    韩国成均馆大学儒学研究所所长金圣基是第2次来深圳参加这项大会。他认为,如今是时候让东方学者用儒学研究回应西方的学术发展了。“大会在学术界地位很高,我感受到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