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商 > 商海儒姿 > 张润斌:书城儒商构筑起沪汉桥梁(图)
张润斌:书城儒商构筑起沪汉桥梁(图)
当代儒学网   2013-11-07 01:14:53 作者:峂清辑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武汉) 文字大小:[][][]

 

楚天都市报讯

 
 


  他的名字也许你没听说过,但他的事业你一定听说过:武汉图书大世界、万商白马服装市场。这都是张润斌初入商海时的手笔。

  20年间,他带领致盛集团已经涉及物流、文化创意产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如今,在事业逐步登顶的时候,他却又过起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横穿戈壁、远赴南北极,一副“行者无疆”的气派。

  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行走举止间有着南方男人特有的斯文儒雅,高大健壮的身材却又透出几分北方汉子的阳刚硬朗。

  这是张润斌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人物名片:张润斌

  1963年出生于武汉,现任上海致盛集团董事长、上海市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1988年在武汉创立致盛集团,2000年企业总部迁往上海,投资涉及专业物流园区、文化传媒产业区、文化创意园区建设等领域。

  创富经验:站在经济最前沿,与最睿智的人合作,企业才能成长得更壮大。

  青年下海

  率先创立自选商场

  1979年,年仅16岁的张润斌已开始独立闯荡,家境不算富裕的他是一个早当家的孩子。没过几年,他凭着一股闯劲在武汉百货针棉织品批发站就做到了经理的位置,月收入几百元,虽不甚富裕,但家人对此已经非常满意。

  但就在亲友希望他就此安稳一生的时候,张润斌突然辞了职,决定去办自己的棉针织品批发市场。

  当时张润斌手上没有多少积蓄,创业之初完全凭借个人私交和人品。他在朋友的帮助下赊销了第一批羊毛衫和针织品。

  因为早年在国营企业的工作经历,张润斌发现柜台销售存在诸多弊端。他认为想要赢得客户,必须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购物环境。1988年,他和几位朋友一起开办了武汉第一家自选服装市场。5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消费者可以从货架上取衣服试穿,和后来出现的超市颇有几分类似。

  同年,张润斌创立了致盛集团,专门经营针棉纺织品。

  张润斌是我省第一个创立自选商场的“吃螃蟹者”。这种前卫的销售模式,为他赢得利润的同时也使他付出了一些代价。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防盗和监控设备,很多小偷混入商场偷盗,经常使商场蒙受损失。张润斌回忆说:“做生意不抢占先机肯定不行,但有时候太早了也未必都是好事。”

  中年成名

  做“市场建设先行者”

  凭借着自选商场,张润斌赚得了第一桶金。恰逢当时政府部门决定整治大兴路。在此之前,市场建设从来都是政府部门的事,从未有民间资本涉足。张润斌从这中间嗅到了商机,他多次找到相关部门,拿着详细的规划书请求主管领导让他尝试进行大兴路市场的建设。最终他的执着使得相关部门松了口。

  此后,为了招商,张润斌来到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并向鞋商们承诺,如果他们来武汉开店,就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益分成。两年之后,大兴路鞋市商铺几乎全部入驻,开始步入经营正轨。

  此后,张润斌的生意便红红火火地拉开大幕。

  马场角综合市场、青年路汉口家私中心、白马服装批发交易中心、中南建材市场、武汉图书大世界接连开门迎客。

  这些市场一度成为武汉各个行业的神话—1996年,刚开业的白马服装批发交易中心招商率达到99%,一铺难求。武汉图书大世界成为武汉名片,直到今天还有人称张润斌为书城儒商。

  回忆起当年,张润斌坦承真的非常辛苦,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常常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超负荷工作。有时要远赴新疆、广州等地谈生意、进货。当年交通还不发达,出行都是绿皮火车,经常被挤在火车里一晃就是几十个小时。张润斌动情地说,当时有种强大的动力,就是想让家人过得更好。记得当年从广州带回来几罐易拉罐装可口可乐,就用网兜拎着,在火车上站了十几个小时,回来手都肿了。但看着家人喝下去,那种满足感无法形容。

  盛年转型

  成为上海滩的湖北名片

  2000年,上海招商团来武汉招商。上海这座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所体现出的谦虚和包容态度,让张润斌意识到,“只有和最强大的人过招,和最有智慧的人合作,企业才能更强。”

  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2000年,张润斌将企业总部从湖北转移到上海。

  初到上海,因为没有门路,找不到项目,加上团队力量也很弱,所以在上海的起步是很困难的。那时候张润斌就和同伴在苏州河边一间租来的小屋里憧憬着未来。

  而这些憧憬都在张润斌的努力之下变成了现实。

  接下来的几年,张润斌先后拿到了上海中友大厦、上海西北商务港的管理权,参与上海市西北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并在嘉定区建成20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人们称他为“上海滩的湖北名片”。

  如今,致盛已经是上海百强企业。张润斌本人也终于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了上海的发展。

  反哺家乡

  开始沪汉双城生活

  如今从张润斌的言谈中,已听不出武汉口音,但他说自己的心从来没有远离过家乡。

  2006年,致盛集团作为经营主体,负责黄陂武湖农场沙口分场合江夏宁港新家园的招商。

  2009年,张润斌在宜昌投资打造三峡企业总部基地项目。

  同年,张润斌将上海创意产业的理念引入湖北,在武汉投资建造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汉阳造”也由此成为华中地区首个以改造老厂房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012—2013年间,张润斌参与协调10多次、200多家企业、近500人次的考察团在湖北各地进行投资环境考察,促成上海部分产业向湖北转移。

  辗转于沪汉两地已经成为了张润斌的常态模式,频率高时,一周可能要飞两个来回。他把这样的状态称为“双城生活”。

  如今,在事业逐步登顶的时候,他又过起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横穿戈壁、远赴南北极,一副“行者无疆”的气派。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润斌刚刚结束了他的戈壁之旅。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和商学院的企业家们在横穿戈壁之后,相拥在一起喜极而泣的照片。而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与“戈壁挑战赛”。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几年中,张润斌还曾远赴南北两极。

  谈到梦想,张润斌说,做企业难得的是把企业做大做成熟;而做人,难得的是保持一颗孩童一样纯真的心。“做成熟的企业,做纯真的人,就是我现在的梦想。”

  对话

  做上海和湖北的桥梁

    记者:您常常提到企业家的使命。您认为现在您肩上有什么使命?

  张润斌:我认为我要做好上海和湖北之间的桥梁,促进两地经济的交流合作,促进家乡湖北的经济发展。

  记者:您认为目前武汉和上海相比,投资环境有哪些差异?

  张润斌:武汉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武汉人才集中、交通便利的优势被高度重视。所以我选择重新回湖北投资,这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的。另外武汉不少产业的市场潜力比上海要大,比如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已经做成规模,在武汉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商机是无限的。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