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请您留言 / 友情链接
繁體中文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儒学网 > 当代儒商 > 商海儒姿 > 韦克谢利伯格:俄罗斯传奇儒商
韦克谢利伯格:俄罗斯传奇儒商
当代儒学网   2013-09-22 12:39:54 作者:峂清辑 来源:环球网 文字大小:[][][]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世界富商的标准形象是身裹白色大袍的沙特王子王孙,90年代是穿牛仔裤、戴眼镜的大男孩比尔·盖茨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亿万富翁的生力军非俄罗斯新贵莫属。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有110位是俄罗斯人,其中不乏阿布拉莫维奇、弗里德曼等俄罗斯寡头。而位居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52位、身家155亿美元的俄罗斯富豪维克托·韦克谢利伯格却不喜欢被人称为寡头。韦克谢利伯格,俄罗斯雷诺瓦集团(Renova)的创始人,几乎白手起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把公司打造成了上百亿美元资产的巨无霸企业之一。韦氏满头银发,一脸白胡茬,慈眉善目,颇有儒商风范。他为人低调谨慎,极具社会责任感。2010年,他被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任命为有俄罗斯“硅谷”之称的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基金会主席,领衔开创俄罗斯创新新事业。

  俄罗斯犹太人

  韦克谢利伯格1957年4月14日出生在今乌克兰西部利沃州的德罗戈贝奇市。这是一个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三族混居的边境小城,具有9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韦克谢利伯格的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犹太人。关于自己的身世,韦克谢利伯格通常不愿多提,只是偶尔会忆起童年时期那段艰苦的生活。他的家庭非常奇怪,几乎清一色的母方亲戚,有外祖母,有很多表亲和乌克兰远亲。但父方亲戚却寥寥无几。韦克谢利伯格小的时候,人们只告诉他父方亲戚都在战争中牺牲了。后来才知道,他出生和长大的德罗戈贝奇与德国接壤,有着一段沉痛的历史。二战前,这里居住着1万5千名波兰人,约1万名乌克兰人和1万5千名犹太人。战争开始后,德军破城时杀尽其民,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幸免于难,其中就有他的父亲,而他的祖父母、叔叔、婶婶等18位亲戚均遭不幸。

  尽管这段史实已明示了韦克谢利伯格的犹太人身份,但他却不愿追溯自己的犹太之根,他护照上的民族为俄罗斯人。韦克谢利伯格本人也纠结于此,他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解释说:“犹太人不认为我是犹太人,因为我的母亲是俄罗斯人,而俄罗斯人也不认为我是俄罗斯人,因为我的父亲是犹太人”。因此,“俄罗斯犹太人”这一称谓或许对韦克谢利伯格来说更合适。

  韦克谢利伯格少年聪颖,1974年以前在德罗戈贝奇第3中学学习期间,成绩非优即良。韦克谢利伯格非常喜欢历史和文学,但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他认为将来当一名工程师会更有前途。所以,在报考大学时,他选择了莫斯科交通工程学院。当时这是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但多年以后这所大学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企业家。1979年,韦克谢利伯格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计算技术和自动化系,并于同年考上了当时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的研究生。

  韦克谢利伯格当时的同学都评价他是一位有责任心、能力强和态度积极的人,能够很好地处理参加社会活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他不仅是当时许多学生晚会、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还召集和组织同年级学生举行五一节和十月革命节的游行等活动,高年级时甚至参加了苏联著名的贝阿干线大学生建筑队。总之,他总是敢当先锋,但却不是靠钻营而飞黄腾达的人。韦克谢利伯格一直自力更生,甚至从来就没指望过得到他人的帮助,就连来自父母的帮助也少而又少。作为一名优秀生,学习期间他得到了最高级别的奖学金,但他却从不铺张浪费,节俭地花着每一分钱。然而他并不吝啬,每当某位朋友需要钱,他总是施以援手。

  大学时代,这位未来的百万富翁还喜欢皮艇漂流、篝火晚会和踢足球。韦克谢利伯格和他未来的妻子玛利娜·多布雷宁娜就是在一次皮艇漂流期间认识的。从那时起,两位大学校友一直相伴到今天。而昔日那些与韦克谢利伯格一起滑雪、一起征服河流、一起去集体农庄游玩的大学同学成了他生意上的第一批伙伴,且至今仍在合作。将老朋友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只有金钱。时至今日,大学时的同伴们仍然一起度假、探险、自驾旅游,一起踢足球。

  韦克谢利伯格还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诗歌,他最喜爱的诗人是帕斯捷尔纳克。

       商业传奇

  少年时代,韦克谢利伯格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亿万富翁,他只是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所以,报考了莫斯科交通工程学院。即便大学毕业时,韦克谢利伯格也还没有显露出快速决策以及热衷冒险的经商倾向。那时,他移民美国的同学已开始经商并小有成就,但他没有动心,而是进了康纳斯无杆泵特种设计局,似乎打算一心按部就班地过那种不紧不慢的苏联科研人员的传统生活。在那里,他一干就是11年。

  80年代研究生毕业后,韦克谢利伯格当上了特种设计局实验室主任。在经济和政治激进改革的上世纪90年代,“实验室主任”在俄罗斯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指的是那些缺少国家管理经验,由科研机构升迁至高级职位的政府官员。这类官员因而也被称为“实验室主任时代”官员,如当年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之父盖达尔、绍欣、丘拜斯、亚夫林斯基等等,他们都曾当过实验室主任。但是在80年代,实验室主任一词还没有被赋予这一层含义。在前苏联,实验室主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很特别的职位,待遇不高,但拥有一定的自由。细心、勤劳的韦克谢利伯格自然成为这个小集体的核心人物。然而,或许正是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小职位造就了韦克谢利伯格的未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验室不大,但为了生产实验,他这个实验室主任不得不随时想着到处与人周旋,以便能“淘”到各种“实惠”。此外,还要组织安排人员的出差、出国,挑选设备,为科研人员争取休假机会,安排职工排队分房。所有这一切无形之中培养出了“实验室主任”一种擅于“争取”、死缠烂打以及擅长交际的素质和才能,而这恰恰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所需要的。

  不过,促使韦克谢利伯格下海的真正原因是他所从事的职业。当时,他在研制用于石油开采的无杆泵期间发现,使用深潜泵需要大量的电缆,而这种高压电缆极容易损坏,大量废电缆堆集在垃圾场,无人问津。韦克谢利伯格单位的后院就堆放着成吨的报废电缆。一天,当他经过这堆废品时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财富不就近在眼前吗?”无需多费心思,韦克谢利伯格的生意就开张了,生意模式非常简单:从电缆中抽出铜芯出售。

  创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韦克谢利伯格可以说赶上了好时候。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末期,当局已经允许成立合作社。韦克谢利伯格不失时机地于1990年成立了从事科学生产活动的“科姆韦克”、从事教育的“奥林皮”和从事科研活动的“卡姆”三个合作社,开始实施自己的商业计划,其中一个合作社就主营铜的收购生意。韦克谢利伯格利用自己当实验室主任积累下的人脉关系用每吨100美元的价格收购废铜,然后以每吨3000美元的价格卖给德国客户,利润高达30倍。于是,韦克谢利伯格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命运之神总是对某些人分外垂青,韦克谢利伯格就是其中的一位,1988年韦克谢利伯格收获了一件意外的礼物。这年他在美国参加国际石油展览会期间,遇到了大学同窗布拉瓦特尼克。他的这位同学在大四那年随父母移民美国,拿下了好几个学位并挣下大笔家业。韦克谢利伯格与这位美国同学重新建立起了联系并决定合伙做生意。于是,1991年他们共同成立了“雷诺瓦”公司,韦克谢利伯格出任公司总经理。韦克谢利伯格用卖铜赚到的钱从国外购入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紧俏办公设备,在俄罗斯高价出售,并用赚到的钱从居民手中购入当时俄罗斯推行的私有化证券。这样,到90年代中期他和他的合资伙伴积累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私有化证券,足够用来从事大单交易。从此,“雷诺瓦”公司开始大量收购工厂。可以认为,韦氏商业帝国由此始建。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私有化盛行之时,一些大银行家和与当局有关系的首批富商早就把首都有利可图的企业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韦克谢利伯格和他的“雷诺瓦”公司只能从他们最熟悉的石油和有色金属行业入手,专攻地方上的大型企业。早在1991年“雷诺瓦”公司就来进驻伊尔库茨克铝厂,先是承包了其中的一个项目,并于90年代中期在该厂的私有化进程中凭借资金优势和首都背景成为该企业的控股股东。随后,公司又拿下了乌拉尔铝厂。1996年,韦克谢利伯格和他的合伙人决定联合伊尔库茨克和乌拉尔铝厂,成立西伯利亚乌拉尔铝业公司,由韦克谢利伯格本人出任总经理。随后,该公司又分别于2000年,2003年和2004年进行了一系列并购,至2006年已成为继俄罗斯铝业公司之后的俄第二大原铝生产商,原铝产能居世界第6位。2006年10月9日,俄罗斯最大、全球第三大的铝业公司——俄罗斯铝业公司、西伯利亚乌拉尔铝业集团和瑞士的嘉能可国际公司(Glencore International)签订了合并协议,建立“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United company RUSAL),俄罗斯铝业持有新公司66%的股权、西伯利亚乌拉尔铝业持有22%。合并于一年后完成,合并后的新公司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业“巨无霸”。2007至2012年间,韦克谢利伯格担任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董事长。

  在进军铝业大获成功的同时,韦克谢利伯格还瞄准了石油业。1997年7月,他与“阿尔法”集团总裁、俄罗斯寡头弗里德曼联手,在俄罗斯秋明石油公司的私有化中以注资8.1亿美元的条件获得了40%的股份。1998年和1999年,由韦克谢利伯格的“雷诺瓦”公司和弗里德曼的“阿尔法”公司共同成立的“新控股公司”又分别购入了秋明石油公司10%和49.8%的股份,从而对该公司实现绝对控股。2001年韦克谢利伯格担任秋明石油公司战略计划与合作发展经理,2002年出任董事长。2003年9月1日,由韦克谢利伯格和弗里德曼控股的俄罗斯秋明石油公司(THK)宣布与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英国石油公司(BP)签订战略伙伴协议,成立秋明英国控股公司(TNK-BP),双方各占50%的股权。新的控股公司成为当时俄罗斯国内第三大石油公司,其石油开采量位居世界第三,主要在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东西伯利亚及萨哈林岛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这一年,韦克谢利伯格首次被列入“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并在俄罗斯富商中名列第4,资产为25亿美元。2012年10月,国有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收购了秋明英国石油公司(TNK-BP),使韦克谢利伯格的资产增加15亿美元,达到180亿美元,从而取代阿利舍尔·乌斯曼诺夫成为俄罗斯首富。

  经过多年的发展,韦克谢利伯格所经营的“雷诺瓦”集团公司涉及各行各业,从冶金、石油、化工、机器制造、矿山开采、工程建筑到能源、电信、纳米技术、物业管理、金融等不一而足,在瑞士、美国、意大利、南非、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纳米比亚、蒙古等世界各地拥有资产,成为名符其实的巨无霸企业,俄罗斯和国际主流企业的战略投资商和持股人。

        儒雅睿智经商报国

  韦克谢利伯格自谦地称自己为一名投资者。他不喜欢别人称他为“寡头”,甚至对这个词语都非常痛恨。他认为,俄罗斯寡头声誉不佳,给人的印象就是热衷于讨论游艇长短以及如何到法国度假的商人,缺少道德原则。他既没有石油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那样的政治抱负,也不像阿布拉莫维奇一样大张旗鼓地购买豪华游艇和私人飞机,甚至极少在新闻界抛头露面。因此,当2003年韦克谢利伯格首次被列入“福布斯”富豪榜时,就连俄罗斯本国人对他也知之甚少。为了改变人们对俄罗斯商人的成见,韦克谢利伯格呼吁商人承担社会责任,回馈国家和社会,为此他做了诸多努力。

  2004年,韦克谢利伯格成立了“时代联系”历史文化基金会并于当年一举拍下了福布斯家族收藏的沙俄时代御用珠宝首饰工匠法贝热制作的9枚复活节彩蛋和其他饰品,价值高达1亿美元。这些彩蛋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在复活节时赠送亲友的珍品,其价值甚至超过古埃及和古希腊文物。这批彩蛋共有50枚,其中的40枚十月革命后被变卖,14枚流出俄罗斯。因此,韦克谢利伯格此举被国人视为拯救俄罗斯文物的爱国行为,广受赞誉。同时,这次拍卖交易也让韦克谢利伯格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国外都一举成名。

  该基金会还出资将原属莫斯科郊外丹尼洛夫修道院的18口铁钟从美国运回,使其物归原主。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苏联政府驱逐国内各大修道院里的修道士,准备将各个修道院里的古老铁钟都熔掉。而一位名叫查尔斯·克兰恩的美国商人说服了苏联政府,买下大部分铁钟,并把它们运回美国。后来克兰恩把这些大铁钟送给了哈佛大学。此次大钟回归在俄罗斯引起轰动,当2008年9月阔别俄罗斯80年之久的文物重归修道院时,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出席了迎接仪式。

  2006年,韦克谢利伯格又出资6万美元将俄罗斯杰出哲学家和思想家伊里因的著作从美国赎回。伊里因是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著名的思想家、宗教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因反对布尔什维克于1922年被逐出苏联。伊里因死后他的学生将他的著作带到了美国,交由密执安大学保管。伊里因的强国思想在普京执政时期备受推崇,2005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引用了他的语录。韦克谢利伯格出资将伊里因著作从美国赎回后交给了莫斯科国立大学,此举在俄罗斯也备受称赞。

  除文化历史方面的贡献外,韦克谢利伯格还从事慈善事业。他的“雷诺瓦”公司定期拿出部分利润用于改善医院设施、修缮教堂以及帮助二战老兵和残疾儿童。他和他的夫人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慈善时代”基金会,帮助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进行治疗。

  韦克谢利伯格回馈社会的努力得到了认同。2004年他获得俄罗斯商业和企业家学院颁发的“达林”商业声誉奖;2007年10月获威尔迅“社会活动”中心颁发的复兴俄罗斯慈善传统奖;2010年11月,鉴于其为保护和普及俄罗斯历史文化文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被授予“祖国功勋”四级勋章,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亲自为其颁奖。

        接受任命为国创新

  半个多世纪以前,邱吉尔说过一句名言:俄罗斯就像是一个难解的谜中谜。这句话同样也可以用在韦克谢利伯格身上。2009年,为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提高经济创新驱动力,俄罗斯提出建立俄罗斯的“硅谷”。2010年,韦克谢利伯格被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任命为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基金会主席,领衔开创俄罗斯创新新事业。韦克谢利伯格不但欣然接受了这一委任,而且为了全身心投入创新事业,还于2011年辞去了秋明英国石油公司(ТНК-BP)天然气业务执行经理一职。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俄罗斯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一个从未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任何职务的人,为何要接受如此任命,游走在官方的创新项目与商业之间呢?

  按照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要求,因斯科尔科沃创新项目规模庞大,除了国家机构参与外,还需要整合俄罗斯企业资源,而且他希望从事这一项目的人不再是老面孔,最好是来自私营企业的新人。舆论分析认为,这一要求,一是希望能担当此任的人具有出色的行政管理素质,二是此人需要同时是一位投资者。而韦克谢利伯格不仅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富商,而且与国家高层人士有着良好的关系,因而成为最佳人选。此外,他精力充沛,拥有运营多家商业公司的成功经验和众多海外关系。韦克谢利伯格本人也表示,这个项目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个人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而且对此充满信心,否则他不会接受委任。他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我本身是一位商人,将来也是商人”。他认为,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旨在创造一种有利的创新环境,从而为企业带来自由。只有创造了这种环境并将这种经验加以复制,才能推动解决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其中首先是转化创新思想,使其市场化并最终成为产品。只有这样,俄罗斯经济才有可能达到所希冀的水平。他表示,俄罗斯经济的创新和现代化将带来更大的机遇。他说,他喜欢这一挑战,想向世人证明这是可以实现的。

  为了这一目标,韦克谢利伯格把“自己75%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工作中。韦克谢利伯格认为,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创新项目的参加者创造一种环境,让知识和智能水平在这个环境中达到一个临界点,足以解决任何一种复杂的创新任务。这个环境里需要合理的竞争,对将来要实施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鉴定。他甚至希望,将来在这种环境里研制出来的产品或技术有望竞争提名诺贝尔奖。

  韦克谢利伯格坚信,开放性和密切的国际合作是保证创新中心活力的前提。他说,要积累和提高创新环境的智能水平,创新中心需要世界科学家的参与。创新中心应该建立在与全世界相关人员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只有一个国际性的创新中心才能保证其活力,只有融于全球经济,融于全球化创新空间,才可能成功。所以,他认为,参与创新中心的外国代表正是那扇可以提供已有经验和其他联系机会的门或窗。目前,包括斯科尔科沃创新基金会外方主席——英特尔公司前总裁、CEO和董事长的克瑞格·贝瑞特在内的多位在各自行业做出突出成绩以及有突出创新活动的企业家,都无偿地积极参与了创新中心的活动,为创新中心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好建议。

  此外,作为斯科尔科沃创新基金会的重要任务,韦克谢利伯格带领他的团队积极落实大型国际公司落户创新中心计划,使之成为创新产品的订购者。目前,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已与西门子、思科、波音、微软等众多国际知名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国际公司同时也成为俄罗斯建立创新中心思想的催化剂。

  中国作为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之一,自然也成为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合作的对象。韦克谢利伯格积极寻求与中国创新界建立联系并多次来华访问。2012年4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正式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有关部门负责人签署了政府间合作文件,文件涉及中方科技园与斯科尔科沃基金会主导下的技术创新合作。斯科尔科沃基金会主席韦克谢利伯格表示:“我们将建设俄罗斯最大的科技园,我们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希望在技术转移方面将俄罗斯的科技潜力与中国的优势相结合。”此前,在斯科尔科沃基金会与“专家”媒体集团联合主办的“创新经济高峰论坛”开幕前夕,韦克谢利伯格作为东道主会见了前来参会的十几位全球创新经济领军人士,其中就包括清华科技园的董事长梅萌先生和副总裁陈鸿波先生。会见中,主人仔细地倾听了各位来宾对于创新以及与创新相关元素的看法,并与来宾交换了意见。

2012年6月4日,来华访问的韦克谢利伯格与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会谈,双方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中俄两国在该领域的互利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希望能通过斯科尔科沃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在创新领域的合作。

  2012年6月5日,在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的见证下,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与俄罗斯新技术研发和商业化中心发展基金会主席韦克谢利伯格正式签署了《中关村管委会与俄罗斯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发展基金会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中关村和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内合作建设科技孵化器和联合研发中心,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并为双方企业在对方区域内开展业务提供支持。

  按照计划,韦克谢利伯格一行还将顺访清华科技园。为了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同行,也为了感谢峰会期间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对我们的热情款待,清华科技园对此次接待工作做了认真的准备。恰好在5月底,我们接待了来自韦克谢利伯格的母校——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一个由创新管理者组成的代表团。当我们说他们的这位校友再过几天也会造访,并请他们每人录一段自己对于大学创新的看法,作为给韦克谢利伯格的礼物时,代表团成员欣然同意。虽然由于日程安排的关系,访问最终未能成行,但我们相信,清华科技园与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未来一定会开展务实合作。

  按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说法,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要成为未来类型的城市,成为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型试验场,成为类似美国“硅谷”的地方。对韦克谢利伯格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实现这个目标,他要面对各种挑战。他认为,资金和硬件建设不是困难,最难的是建立一种正确的文化氛围,是人们对创新中心的信任和政治稳定。只有这样,年轻的学者和企业家才能真正与俄罗斯国家在一起。面对困难、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误解甚至指责,韦克谢利伯格表示,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坚信,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将永远发展下去。

 

关闭窗口
 

copyright(c) 2004-2012 中国当代儒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65号  e-mail: mail-ccc@163.com  mailzhrx@163.com QQ:1953300734  审批表下载 
晋ICP备12001571号